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测试 / 第二节:包容退让的智慧;2-1:做一个能包容他人的人

第二节:包容退让的智慧;2-1:做一个能包容他人的人

开始打字练习

包容是为人处世中应该具备的必备个性,它既是一个人素质的反应,也是一个人获得快乐的良方。就实际来说,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事正常的,受到别人的伤害有时也是会有的,但是怎么办呢?是包容忍让,还是以牙还牙呢?对此,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一般来说,非原则的事情,我们应该以良好的包容之心来对待与感化,而没有必要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因为,包容忍让不仅是一种智慧,更能彰显一个人的气度与风范。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一是能对人对物做到无尽的奉献;二是有广博的胸怀,能容天下难容之物和事。孔子无疑是儒家心目中的大圣人。《论语》中记载了孔圣人有大海般胸怀的种种言行。他说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于孔子年轻时家庭贫苦,所以各种低贱的事情都能干。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但说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的这种包容万能的好学精神是无所不在的。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有一次,楚国大臣叶公问他的学生子路,你的老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一时难以说情,只好回去请教孔子,孔子便说:“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儿。”其意是说,你何不说:我的老师热衷于学问,有时连饭都忘了吃;如果对一件事感兴趣,就会不知厌倦,而忘掉了一切烦恼忧愁;并且从来不感到自己渐渐老了。如此等等。孔子待人,更是具有标准的忠恕精神。他的学生说,老师温和中又有严厉,相貌威严但不猛烈,恭敬又不使人受拘束。他自己的观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从不主观处理任何事情。对于世人梦寐以求的富贵,他却有自己独特的观念: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由此可见,孔子称之为圣人,真是受之无愧。在为人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由于认知水平不同,有时造成误解经常会产生矛盾。如果我们能有较大的度量,以谅解的态度去对待别人,这样就会赢得时间,矛盾得到缓和。相反,如果度量不大,即使丁点大的小事,相互之间也会争争吵吵,斤斤计较,最终伤害了感情,也影响了友谊。古人常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可撑船。”佛界也有一名联:大肚能容,容天下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些名句、名联无非是告诫人们,为人处世要豁达大度。豁达大度说起来容易,实则做起来很难。它要求人们在社交场上,必须抑制个人的私欲,不为一己之力去争、去斗,也不能为了炫耀自己而贬低他人。偏见往往会使一方伤害另一方。如果另一方耿耿于怀,那关系就无法融洽。反之,受害的一方具有很大的度量,能从大局出发,这样就会使原先持偏见者,在感情上受到震动,导致他转变偏见,正确待人。历览古今中外,大凡胸怀大志,目光高远的仁人志士,无不大度为怀;反之,鼠肚鸡肠、竞小争微、片言只语也耿耿于怀的人,没有一个成就了大事业,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人。只要有一种看透一切的胸怀,就能做到豁达大度。把一切看作“没什么”,才能在慌乱时从容自如;忧愁时增添几许欢乐;艰难时顽强拼搏;得意时言行如常;胜利时不醉不昏,有新的突破。只有如此放得开的人,才能算得上豁达大度的人,才能尽显气度与风范,并更好地赢得他人的尊敬。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发布,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