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文化等)。唯物史观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的具体实践包括:
一、从经济基础切入,把握历史发展根源
例: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发展是变革的根本动力。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提升),使个体小农经济取代井田制(生产关系变革),进而推动分封制瓦解、郡县制萌芽(上层建筑调整)。
若脱离经济基础,仅从“周王室衰微”等政治现象分析,就无法触及变革的本质。
二、用矛盾分析法剖析历史事件的因果逻辑
例:解读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核心: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和市场(经济基础准备),殖民扩张积累资本,最终推动纺织机、蒸汽机等技术革新(生产力突破)。
这一过程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唯物史观的辩证逻辑。
三、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还原历史真实动力
例:分析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
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等事件,传统史观常聚焦于领袖人物,而唯物史观强调:农民作为生产主体,因土地兼并、苛政压迫(经济矛盾)发动起义,迫使新王朝调整政策(如汉初“休养生息”),客观上推动生产关系优化。这一视角打破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局限,揭示了底层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置于具体历史条件中,避免主观评判
例:评价清代“闭关锁国”政策
需结合当时小农经济占主导(经济基础)、防范西方殖民侵略(社会存在)等背景,认识到这一政策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因阻碍商品经济和科技交流(违背生产力发展趋势)而落后于世界。
若仅以“保守落后”批判,忽视时代局限性,就违背了唯物史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五、辩证看待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例:理解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唯物史观认为,文艺复兴(思想上层建筑)本质上是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基础)在文化领域的反映,但人文主义思想打破神学禁锢,又反作用于社会——推动宗教改革、科学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奠定思想基础。
这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而非机械地将经济因素视为唯一动力。
六、以历史发展规律为线索,把握时代趋势
例:分析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历程
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生产力层面)到戊戌变法(尝试君主立宪,上层建筑调整),再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唯物史观认为,这一过程是中国封建生产关系与西方工业文明冲突的结果,最终资本主义道路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存在而失败,历史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