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测试 / 正大光明“偷”甘蔗,为啥让人上头?

正大光明“偷”甘蔗,为啥让人上头?

开始打字练习

白天上班,晚上开车两小时去地里“偷”甘蔗,是什么体验?最近,浙江绍兴新昌种植户王勇龙的一亩半甘蔗地成了“网红打卡点”。地里摆着一块“自助‘偷’甘蔗,19点到5点,18元/根,甘蔗随便吃”的牌子,还放了削皮刀、砍刀等全套工具。这片甘蔗成了不少“城里人”深夜解压的快乐基地。“自助偷甘蔗”开放不到一个月,营收超3万元。

这真是一条看了标题让人心头一紧、看完全文让人会心一笑的新闻。原来,砍甘蔗、买卖甘蔗,还可以这么玩?

正大光明“偷”甘蔗的创意,其实出自王勇龙与网友的互动。今年10月初甘蔗成熟时,他发布了短视频喊大家尝鲜,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喊话“我能不能晚上来你家地里偷偷挖甘蔗啊?”但真等王勇龙欣然同意后,粉丝们又不好意思了。王勇龙干脆立了块明码标价的牌子,“自助偷甘蔗体验区”就出现了——没人值守,吃够了再扫码付款,觉得不好吃也可以不买。可见,创意往往来自普通人之间真诚友善的互动。

从本质上说,“偷甘蔗体验区”类似于近几年在很多地方出现的“无人售卖、自行付款”模式,它考验的是双方出于信任达成的无形的契约精神,尤其是买方的诚信。

“偷甘蔗体验区”的走红,其实也不难理解。对于没有过农村生活经验、只在水果店或超市里见过处理好的甘蔗的城市人来说,能亲自到甘蔗地里,本身就是一次难得的新鲜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农作物的生长、劳动的乐趣,非亲身经历是很难有切身感受的。

而对于经历过砍甘蔗的人们而言,能有机会重温一次童年,或者带着没有砍过甘蔗的家人、孩子去体会一次,也是重温童年、培养亲子关系、拉近家人情感的契机。尤其是,黑暗寂静的夜晚、无人看守的地里,又让人可以沉浸式体验“偷”甘蔗的独特氛围感和刺激感,而自行付款模式又免除了人们的道德负担。所以才有人说,体验了“小时候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既尝到了脆甜的甘蔗,心头也轻松愉悦。

“偷甘蔗体验区”走红,也让人想到前段时间,“下地干活式旅游”的火爆:一些农户开放自家田地,把达不到售卖标准的小土豆留给游客来“挖宝”,吸引了不少人自费来挖土豆。游客收获了小土豆,更收获了劳动的乐趣,农户也解决了麻烦,双方互惠共赢。

这种主打沉浸式、体验式互动模式的出圈,对于一些地方发展文旅业,也不无启发。如今,人们出门旅游,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地“看风景”“拍美图”,而是希望真正走进风景里,走进生活里,和当地人一样感受土地和劳动,靠亲身经验去获取情绪价值。

如何满足这波新兴的旅游偏好,让乡村重新焕发出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相互滋养的魅力,离不开王勇龙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离不开基层更给力到位的保障,也离不开人人文明诚信的良好素质。毕竟,像“偷甘蔗体验区”这样的项目,一旦形成更大影响力,或者扩大体验范围,难免会吸引更多人参与,也更直接影响种植户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种植户不“吃亏”,需要防患于未然。这不仅是为了保障种植户的正当权益,也是确保这种模式能走得长远的关键。除了靠参与者的自觉,是否有一些低成本高成效的技术手段、管理办法,还需要在实践中去摸索。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发布,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