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恒公是春秋初期齐国国君,军事统帅。姜姓,名小白。春秋时,齐国的国君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纠,一个叫小白。齐恒公就是公子小白。当时,管仲跟随公子纠,而他的朋友鲍叔牙则跟随公子白。当齐国发生内乱时,纠与小白分别逃到邻国。后来,齐国君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率鲍叔牙等人,公子纠率管仲等人,分别向齐国进发,争夺王位。两股队伍在山东路上相遇。管仲为把公子纠扶上王位,对准公子小白射了一箭,而且争好射中。管仲等人都以为公子小白已死,那一箭只射衣钩上。他带领人马加紧前进步伐,抢先回到了齐国,于是登上了王位,当上了齐国的国君,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恒公。齐恒公为了感谢鲍叔牙,决定任用鲍叔牙为相,并下令捉拿杀死管仲。鲍叔牙却推荐自己的好朋友管仲为相,自己情愿当副手。齐恒公很是想不通,但鲍叔牙却说:那是我与管仲都是各为其主,管仲在射您的时候,他心中只有公子纠。我们二人相比,管仲要强我千万倍。如果您想富国强兵,成就霸业,非得用管仲为相不可。您要是重用他,他将为您射得天下,哪里只射得衣带钩呢?于是,齐恒公便不计前嫌谦恭地拜管仲为相。齐国在今山东省的北部,是东方一个大国。它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鱼盐和矿藏,从太公开是,就“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到了春秋年间,农业、手工业,特别是冶铸、纺织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当管仲被拜为相后,他心里万分感激,忠心效主,为相业绩果真不同凡响。对内积极地进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之策,实行经济、政治、军事诸多方面的整顿改革,使齐国国力骤増;对外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组织齐、鲁等八国,讨伐不向周王进攻贡的蔡、楚两国,另一方面又帮助燕、卫等国反击少数民族的进攻,终于使齐国成为众诸侯国的领袖,齐国业由乱而治,称雄于诸侯,并使齐恒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除了齐恒公谦恭得管仲,齐恒公还谦恭礼待下士深得人心,为他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吕氏春秋•下贤》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为请教霸业之事,齐恒公去拜见小臣稷,他一日之内拜访了三次,都没有能见到稷,跟随齐恒公的侍从们都不耐烦了。侍从们说道:“尊敬的万乘之君,您去见这么一个小小的官吏,一天之内来了三趟都还没见到,就此作罢,别再去了吧。”齐恒公回答道:“那怎么能行?蔑视权贵的臣子,固然会轻视他的主人;而蔑视霸业的主人也会轻视他的臣子。纵然你蔑视权贵,我哪敢轻视霸业呢?”侍从们听后,都暗自佩服齐恒公的宽阔胸襟和谦恭待士的高贵品格,都不再多说什么了。于是齐恒公锲而不舍连续五次拜访后最终见到了稷,虚心向他请教霸业的事情。稷得知齐恒公已五次来访的事后很受感动,与齐恒公促膝长谈。齐恒公受益匪浅。这件事很快传为佳话。大家都说:“恒公都能礼贤下士,何愁国家不兴?”众士归之。恒公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齐恒公就是最好的例子。躬身待人,是对人的尊重。而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如此。有大才之士不会屈膝求人,居高位的人要向他请教,就要躬身以待,他才会因为感激而尽力相助。齐恒公身为一国之君主,为求教成就霸业之士,不计身份五次拜访布衣之士,不厌其烦,最终得见。足见其为实现称雄诸侯的千秋伟业的气魄,也有礼贤下士、谦恭待士的心胸气度。即便你有雄才大略、足智多谋,但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往往是单薄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身居高位的人要有礼贤下士的胸怀,谦恭地对待属下,集众人的力量为己所用,以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在一个团队中,领导者特别要注意运用这种智谋。
1-7:礼贤下士才能得到人才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发布,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