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真经
当处于矛盾的夹缝中时,最好保持中立的态度,尽量做到左右逢源,谁都不得罪。万一不行的话,就厚起脸皮,硬起心肠,看准哪一方势力大,别管原来关系如何,毫不犹豫地投入力量强大一方的怀抱,先捞到眼前的实惠再说。
厚黑妙用
清末明初被人称为三朝元老的徐世昌,在慈禧掌权时,他曾做过军机大臣;载沣当政时,他做过邮传部尚书,袁世凯任总统时,他做过国务卿;段祺瑞执政时,他做过总统。为什么他能永远屹立不倒、大红大紫呢?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一派是皖系,以段祺瑞为首;一派是直系,以冯国璋为首。徐世昌则不属于任何一个派系。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黎元洪下台,冯国璋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政府总理。
冯、段二人貌合而神不合,双方谁也不买谁的账,虽说段祺瑞把持着政府,掌握实权,但据此想把冯国璋当做黎元洪一样成为他操控的机器,是不可能的。冯国璋同样也处处拆段祺瑞的台。
段祺瑞对南方用兵,想统一天下,派皖系军人傅良佐入主湘中,而冯国璋则指示直系军队不战而退,使皖系军队失利。
冯国璋与段祺瑞之间的关系日趋恶化,梁士诒请徐世昌出面调解,徐世昌说:“往昔府院明争,我能解;今乃暗斗,我没办法,做不到。”他不想得罪任何一方。
南北双方再战,北洋军直系的后起之秀吴佩孚一路取胜,一直打到衡阳。但不久,吴佩孚就通电主和,公开攻击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实亡国之政策”。
为了倒冯,段祺瑞表示要与冯国璋同时下野,这样给冯国璋一个面子。
正在双方斗得不可开交时,徐世昌却当选为“中华民国”总统。
有人说这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有人说徐世昌的总统是捡来的。但不管怎么说,他终归是总统。
徐世昌做官时间长,对上层的钩心斗角了解最深。所以他做官尽量避免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对官员们能保则保,能帮则帮,是个“大好人”。
例如,徐世昌是1905年进入军机处的,在军机处时,他也行“中庸”的做官之道。
军机大臣当时是庆亲王奕劻,他与袁世凯关系密切,当时与奕劻和袁世凯对立的是瞿鸿。
瞿鸿与袁世凯、奕劻对立,对徐世昌却颇有好感,他“独信徐世昌,谓其谨厚”。另一位军机大臣鹿传霖,又以乡谊与徐世昌亲近,因此徐世昌在军机处颇为得意。
徐世昌与瞿鸿亲近,与袁世凯更近,在清末著名的“丁末政潮”中,岑春煊对慈禧痛言奕劻贪黩误国,要求罢免奕劻,但后来奕劻却保住了自己的权位,还与袁世凯一起反击,结果岑春煊被罢职。而徐世昌为保奕劻是出了大力的。
徐世昌不得罪奕劻,也不得罪瞿鸿。奕劻和袁世凯商议,以瞿鸿当时兼领外务部尚书为由,派他出样,他自然无法推卸,只能离京启程。奕劻、袁世凯让徐世昌在军机处提出此议,瞿鸿听了徐世昌的话,一下子就明白了,他说:“我老了,不能远涉重洋,还是让年富力强的人去吧!”徐世昌随机应变,立即改为自请成行,给了瞿鸿一个台阶下,瞿鸿对徐世昌十分感激。
后来,徐世昌见上层斗争太激烈,难以应付,就请调东北三省总督,远离了官场激烈斗争的漩涡。
1908年,光绪、慈禧相继去世,溥仪入继大统,其父载沣做了摄政王。载沣为了打击北洋势力,将袁世凯开缺“回籍养疴”。徐世昌在此危急关头,急流勇退,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疏请开缺,清廷却以他向来办事认真为由驳回了他的辞职申请。
不久,徐世昌离开东北,入京就任邮传部尚书。
1910年,载沣又提任徐世昌军机大臣,授体仁阁大学士,享受了清代文臣的最高荣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派北洋军前去镇压,但北洋军“只知有宫保(袁世凯),不知有朝廷”因而作战不力,很快南方各省纷纷独立。
这时,精明的徐世昌看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历史时机,必须靠他的密友袁世凯出山,收拾残局,于是他开始加紧活动。后来有人说,袁世凯下野后,徐世昌是他在北京的“灵魂”,此话有一定的道理。
但不管怎么说,徐世昌却是科举之路,靠“中庸之道”,左右逢源,一帆风顺,在仕途上飞黄腾达的。虽说有些做法颇具有两面派的意味,但宦海风波,恶浪滔天,如果没有一点心机,光凭做个老好人,是难以生存下去的。
既然抵不过大风的威力,倒不如干脆做一颗随风而倒的墙头草,随风而动,看似柔弱实则坚韧,懂得因时、势变通,才能不被拦腰折断。这才是在风云诡谲的人生路上的自我保全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