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测试 / 顿顿农家饭,浓浓群众情

顿顿农家饭,浓浓群众情

开始打字练习

河南驻村干部董桂林带着米面蛋奶“蹭饭”,和老人相处的过程温馨暖心。这种“蹭饭”不是贪图口腹之欲,而是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走进群众生活,以“一餐饭”的温度搭建起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是践行群众路线、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彰显了新时代基层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责任担当。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架起干群“连心桥”,厚植鱼水深情。传统的走访调研往往流于形式,干群之间隔着一层无形的“墙”。而“蹭饭”模式让干部走进百姓厨房,围坐一张饭桌,在家长里短中卸下彼此的防备。董桂林书记带着食材去老人家中,既避免给群众增添负担,又能自然地融入村民生活。在热气腾腾的饭菜香里,村民会放下戒心,把心里的难事、愁事倾诉出来,干部也能借此机会精准把握群众需求,真正实现“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走进百姓家全是办法”。

二、摸清乡村“真情况”,提升治理效能。乡村振兴的推进,离不开对基层实际的精准把握。“蹭饭”过程中,干部能直观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产业发展难题等。比如,通过与村民同桌吃饭,可能发现村里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或是基础设施存在短板。这种沉浸式的调研,比单纯的文件汇报、数据统计更真实、更全面,有助于干部制定出更贴合实际的发展规划,让乡村振兴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树立干部“好形象”,增强政府公信力。当干部愿意挽起袖子帮村民烧火做饭,蹲在院子里和村民唠家常,群众会真切感受到干部的为民情怀。董桂林与老人亲昵的互动,传递出的是干部对群众的关爱,塑造了新时代基层干部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这种形象的树立,能够有效增强群众对政府的信任,让群众更愿意支持干部工作,为乡村发展凝聚起强大的合力。

想让这一温暖实践转化为基层治理的长效机制,还需以制度化思维破解潜在问题,从细节处筑牢保障根基。其中也容易诞生一些问题:首先,若这种方式被部分干部误解,仅仅为了作秀而“蹭饭”,只注重形式上的模仿,却没有真正关心村民,反而会引发村民反感,损害干部形象。其次,若把握不好度,频繁打扰村民生活,可能会给村民带来负担,使得原本拉近关系的好事变成坏事。

第一、坚持自愿原则,避免形式主义。“蹭饭”的核心在于真情实意,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绝不能搞成任务摊派。应明确规定,干部“蹭饭”需提前与群众沟通,确保群众自愿接受。同时,建立监督机制,防止出现干部为完成任务敷衍了事,甚至给群众增加负担的情况,让“蹭饭”始终保持温暖的底色。

第二、完善保障机制,解决后顾之忧。为保障“蹭饭”模式可持续开展,政府可设立专项经费,为干部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如购置食材的费用等。此外,合理安排干部工作时间,避免因“蹭饭”过度占用工作时间,影响其他任务的推进。同时,对在“蹭饭”过程中表现优秀、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深化成果转化,推动乡村发展。“蹭饭”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推动发展才是关键。干部要及时梳理在“蹭饭”过程中收集到的问题,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时限。对于能当场解决的问题,立即办理;对于复杂问题,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

驻村书记“蹭饭”蹭出的是与群众的真情,吃出的是乡村发展的希望。这一充满烟火气的工作方式,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当“蹭饭”成为干部工作的常态,当为民服务成为干部的行动自觉,我们定能汇聚起磅礴力量,书写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让广大农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发布,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