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长总是对孩子指指点点,就会给孩子造成咄咄逼人的感觉,令他难以接受,甚至因此引发对立情绪。相反,如果家长掌握说服孩子的方法与技巧,就能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观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有这样一个小故事:齐景公生性好玩,常常爬到树上去捉鸟。晏子想说服景公改掉这个习惯。有一天,齐景公掏了鸟窝,一看是小鸟,就又放回鸟窝里。晏子问:“国君,你怎么累得满头大汗?”齐景公说:“我在掏小鸟,可是掏到的这只太小、太弱,我又把它放回巢里去了。”晏子称赞说:“了不起啊,您具有圣人的品质!”齐景公问:“这怎么说明我具有圣人的品质呢?”晏子说:“国君,您把小鸟放回巢里,表明您深知长幼的道理,有可贵的同情心。您对禽类都这样仁爱,何况对百姓呢?”齐景公听了这些话十分高兴,以后再也不掏鸟玩了,而且更多地去关心百姓的疾苦。晏子顺利地达到了说服的目的。晏子的赞美最终说服了固执顽皮的齐景公。由此可见,赞美对人有一种无穷的力量。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渴望的“评价”,希望别人能了解,并给予赞美。所以,家长在说服孩子时,不妨用“放大镜”观察孩子言行中的闪光点,给孩子一个超过事实的美名,让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找回自信,进而在较为余快的情绪中接受家长的满足,找回自信,进而在较为愉快的情绪中接受家长的劝说,学会自律。如果你希望孩子按你的想法行事而孩子却并不愿意这样做,那么你就要想办法去说服你的孩子,而不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命令他。但是,说服也需要技巧,也就是说,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适宜的说辞。如果不管是什么情况,都用同一种方法去说服,就很难顺利达到目标。因此,要想说服孩子,就必须巧妙妥善地运用各种表达方法。欢欢放学回答,进而就嚷着要吃红烧肉,恰巧欢欢妈不在家。欢欢看见爸爸,就嚷着对爸爸说:“爸爸,我快饿死了,你做了什么好吃的?”欢欢爸想到儿子从来不愿意自己出去买东西,就准备借机锻炼一下他,于是说道:“妈妈今天不回来,要吃饭就得我们自己做。我看干脆晚饭不吃了吧,煮饭麻烦,法律也没有规定一天吃三顿呀。”“可是我肚子饿得不行了。”“你想吃什么?”“我想吃红烧肉。”“那你去买吧。”“拿钱来。”欢欢的爸爸首先提议“不吃晚饭”,让欢欢感到“绝望”,再提出“去买肉”这个劝说目标,于是欢欢就非常痛快地答应了,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达到了自己想要锻炼孩子的目的。心理学中有一个“欧弗斯托原则”,指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利用巧妙的说辞,让对方不得不接受你的提议。可见,欢欢的爸爸在说服欢欢独自上街买东西时,就运用到了这个技巧。想要说服孩子,家长就不要总是急于发表你的看法。如果你的孩子喜欢犟嘴,那么在说服他的时候,不妨先听孩子把他想说的话说完,然后你再发表你自己的看法。同时,还要多反省一下你自己的行为,因为孩子有时候跟父母对着干,是对过分控制他们的家长或过度保护他们的家长所做的最直接的反抗。所以,当孩子反抗时,你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说得过多?是不是老在下命令?是不是动不动就唠叨和责备孩子?再有,任何时候只要有可能,就多给孩子一些选择。多问孩子一些类似选择性的问题,比如“你觉得......”“这个怎么样”,切勿用“你应该......”“你为什么不能......”这样的话,最后,要想让孩子不加抵抗地改变主意,你就要学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是任何消极对立的观点都难以招架的。打动孩子的感情要比简单生硬的命令和责难强十倍,所以,家长对孩子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要有诚意,都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是真心实意地渴望与孩子交流的,并渴望得到孩子的认同与理解。
3-3:教育不粗暴,说服有技巧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发布,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