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测试 / 严艺家《女性成长道路上的五大心理陷阱》

严艺家《女性成长道路上的五大心理陷阱》

开始打字练习

严艺家《女性成长道路上的五大心理陷阱》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几乎每个女性在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的5个心理陷阱,这些陷阱会在不知不觉中让一个人失去充分发展的动力,错失更多的力量与自在。今天分享的这些观点并不来源于任何一本书,只是来自于我13年在心理咨询室中的观察,以及自己作为一名女性不断反思成长的亲身体验。内容有点长,只和有缘人分享。

女性成长道路上的1号心理陷阱是不断被强化“爱”这件事情在女性生命中的意义,从出生开始,大部分女性就会被有意无意灌输“爱”这件事情在女性一生中的重要性。我并不是否定“爱与关系”对于人类的意义,恰恰相反,“爱”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就和呼吸一样,从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角度来看,缺乏依恋与爱的人就和缺少食物空气一样,是很难活下来的。但正是因为依恋与爱对于人的发展如呼吸一般平常,当女性从小不断被告知他们成长的目标是为了找寻爱和供养“爱”,这就成为了一个心理陷阱。试想一下,呼吸对我们而言如此平常,我们并不需要刻意做什么去寻找呼吸,只要我们活着,呼吸一直就在那里。“爱”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爱并不局限于两性之间,友情、亲情、对自我的爱,对他人的爱,对世间万物的爱,对众生的爱,这些东西都是以不同形态自然伴随着每个人的。就像任何一个成年人都不需要刻意学习如何呼吸一样,女性并不需要反反复复被强调“爱与关系”有多重要。当然,就像我们会通过学习不同的呼吸方式,比如深呼吸呀腹式呼吸呀,去让自己生活得更健康自在一样,爱也是可以被讨论与被学习的。但爱和呼吸一样,只要你活着,一定都在以某种形式伴随着你,你并不需要用力做什么来获得爱。在不少童话中,公主的宿命是与王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但现实中,喜结连理经常是升级打怪的开始,那一刻许多以“爱”为至高教义的女性会感到幻灭,他们会不断反思自己的“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甚至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发展为代价去保全岌岌可危的“爱”。“爱”很重要,但为了“爱”而活,就如同为了呼吸而活一样,是对生命状态的局限。我希望有更多的童话故事或者文艺作品可以传递给女性的信息是,爱很重要,但爱并不等同于爱情与家庭,爱是无处不在的存在,你无需费力去获得爱,生命的疆界也并不只是局限于“爱”。如果有一天更多的女性意识到自己并不需要那么费力去寻找与保全各种爱与关系,聚会时的八卦也将不再局限于家长里短,当真的意识到爱就如呼吸一般平常,女性会有力量去探索更大的世界。

女性成长道路上的2号心理陷阱是“情绪羞辱”,女性经常会因为拥有更敏锐的情绪而遭遇各个层面的羞辱。或者因为一些传统观念中认为女性不该有的情绪而被贬低。比如很多女性成长过程中都听说过女孩子不适宜搞理工科之类的言论,传统观念中也经常认为女性不适合成为团队或组织的领军人物,因为女性“太情绪化”了。从脑神经科学角度而言,掌管情绪的边缘系统其实是一个人进行大量理性思考时的缓冲垫,换句话说,一个对自身及他人的喜怒哀乐有高觉知且擅长从关系中获取力量的人,是可以进行更长期且有效率的思考的。而许多看似不带情绪做事情的人,更多是因为他们的思考调节方式仰赖于中脑等以奖赏、满足、激励为原动力的大脑区域,虽然看似行动力很强,但并不可持续,并且容易在持续高压的状态下演变为成瘾行为,比如酒啊X啊,等等。另一方面,类似于愤怒、野心、渴望之类的字眼一旦与女性挂钩,也会令一些人深感不安。相比控制愤怒,我更支持女性朋友们多多学习和练习如何表达愤怒,愤怒是一种小到让问题解决,大到推动人类文明朝前发展的情感,你无需为自己的愤怒而羞愧,要学习的并不是压制或否定愤怒,而是如何用有建设性而不是破坏性的方式去表达愤怒。同样的,把渴望与野心写在脸上的女孩也没什么可羞耻的,传统规训会告诉一个女孩要隐藏自己的锋芒与智慧,这种说法折射了对于女性内隐力量的恐惧感:从生理构造来说,女性的专属身体部位是内隐的,并且强大到可以孕育生命,对于女性内隐力量的集体无意识恐惧由来已久,而当文明朝前走,女性可以无惧展现自己更多的力量感,其中包括正大光明的愤怒,坦荡荡的野心与渴望,没有什么情绪是女性专属的,但是有许多情绪羞辱是只针对女性的,对此一定要保持警惕。

女性成长道路上的3号心理陷阱是“被消费主义建构的美”。做自媒体一年,我多次和博主们感叹自媒体世界中的性别不平等,比如绝大多数女性博主相比男博主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准备自己的妆容、发型、服装、打光、后期美颜滤镜等等,这类劳动时间付出的不平等背后折射的是许多被人为制造的外貌焦虑,比如你要高颅顶,冷白皮,零毛孔、微笑唇,天鹅颈,A4腰……每一种全新的审美范式的背后必然伴随着一堆消费选择,女性为了这些消费选择而付出的成本是惊人的,自媒体上经常会刷到一些“做一个精致女孩需要多少成本”之类的帖子,想想这些钱如果被用于自我发展或投资理财,人生也许又有不一样的风景。这里还很常见的一个心理陷阱是“自我取悦的消费主义陷阱”,一些男性凝视的审美标准经常被包装成女性自我取悦的消费选择出现,看起来像是为了自己的愉悦花钱,但到头来满足的还是被建构出的审美新标准,或再次陷入以“被爱”为人生至高目标的心理陷阱。在买买买或者美美美的时候,女性一定要多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到底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那些东西是否在迎合某种焦虑或形成某种新的压力,当女性能对自己的身体与生活状态多些慈悲与悦纳,那些被建构出来的消费主义式审美也会逐渐消散。

女性成长道路上的4号心理陷阱是将生理功能与社会功能挂钩,常见的就是将女性的生育功能挂钩不同阶段的社会功能,因为女性的生育功能而变相剥夺女性的工作晋升机会,或者因为女性的生育功能而默认育儿是女性需要作为主导去承担的事情。时至今日,依旧有不少女性会因为自己无法全职带孩子而深感内疚,作为一名研究婴幼儿发展心理学的人,我可以很坚定地告诉大家,即使是一个小婴儿也并不只是由妈妈本人抚养才能健康成长,孩子需要的是稳定温暖的养育关系,而养育关系既可以来自于母亲,也可以来自于父亲,也可以来自于祖辈,甚至可以来自于有爱的保姆,这个学界共识其实在1960年代就已经有了,但由于当时正处大萧条时期,集体无意识的共谋是让女性回归家庭,把工作岗位腾给男性,因此相关育儿理论的新进展被淹没在了时代大背景之下。除了比比皆是的母职惩罚之外,任何一个婚育年龄的女性总是要被揣测、评价婚恋状况也是集体无意识制造的心理陷阱,比如很长一段时间,一个离了婚的女性会被认为是“失败”的,一个对婚育不感兴趣的女性会被认为是“怪异”的,一个有事业且有家庭的女性会被默认为是“赢家”,这类表述都是在用社会建构的评价标准来规训女性什么是“应该”的。除此以外,把月经与女性的一些表现挂钩,或者把月经与“肮脏”之类的意象挂钩,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把女性的生理属性挂钩社会地位,这些都是根植于集体无意识中的观念,值得反思与警惕。

女性成长道路上的第五个心理陷阱是无处不在的二元对立观念,坦白说我并不是一个生来就具备女性主义思维的人,甚至当我回顾自己过去的人生,发现在女性主义问题上的觉醒也不过就是这几年的事情而已,很长一段时间我会和许多人一样沉浸在二元对立观念中而不自知,比如女司机之类的称谓;也许我依旧有一些盲区需要慢慢去厘清,但时至今日,我开始意识到,几乎所有区分男女的论调都有可能是在制造对立的,生活中如果但凡听到有人把男女区别对待与谈论,其实就可以停下来想一想,是否真的是那样。又比如一些专属于女性的词汇,例如绿茶、正室之类的,其中也很可能暗含了对于女性的贬低。去反思审视与性别有关的二元对立观念并不是为了让男性更不好过,相反,我认为这样的过程也会让更多男性活得更自在,他们也完全可以拥有一些传统观念中认为女性才能拥有的特质,比如细腻、温柔、居家。而这些部分对于一些男性来说,也是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

我想用多年前与一位女性心理学家的对话来结束今天的分享。她的名字是carol Gilligan,早在1990年代,她出版了一本书叫作In a Different Voice, 来探讨女性的心理发展,我曾问她为何是In a Different Voice,,而不是In a Woman’s Voice,她回答说,女性主义挂钩的并不只是性别,而是关注如何在父权主义的背景下,让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发布,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