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小提琴的第三个月,我把琴盒摔在墙角,指腹的水泡破了,黏在琴弦上,疼得眼泪直打转。练《小星星》时,音准总偏得离谱,拉到 “do mi sol mi”,弓子像不听使唤的野马,在弦上乱蹭出刺耳的杂音。音乐老师叹气的模样、同学路过琴房时好奇的目光,像小石子堆在心里,压得我喘不过气 —— 或许我根本不是学琴的料。
周末回家,我坐在院子里发呆,看见爷爷在给竹子浇水。新栽的竹子细得像筷子,比旁边的月季还矮,我忍不住问:“这竹子能长高吗?” 爷爷笑着摸了摸竹杆:“它前三年只长三寸,可根在土里扎了好几米,第四年就蹭蹭长到十几米,你别急,它在攒劲儿呢。” 我蹲下身,扒开泥土,果然看见细密的根须缠满了土壤,原来那些看不见的日子里,竹子从未停下生长。
那天起,我把琴谱铺在竹荫下练琴。指尖磨破了就贴创可贴,音准错了就对着校音器逐音校准,弓法生硬就把动作拆成 “抬弓、贴弦、运弓” 反复练。夕阳把竹影投在琴谱上,风一吹,竹影跟着旋律轻轻晃,倒像在为我打节拍。
半年后的校园艺术节,我握着琴弓走上台。当《茉莉花》的旋律从弦上流淌而出时,台下的掌声像潮水般涌来。我望着窗外的竹子 —— 它已长到半人高,翠绿的竹叶在风里轻响。原来学琴和竹子生长一样,那些疼到想放弃的时刻,那些重复到枯燥的练习,都是在向下扎根。只要不慌不躁地坚持,终有一天,能让努力像竹子一样,破土而出,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