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测试 / “小”贪吃鬼刘莎莎

“小”贪吃鬼刘莎莎

开始打字练习

刘莎莎的微信昵称叫 “莎莎寻味记”,头像是块淋着蜂蜜的桂花糕 —— 那是她去年在老巷子里蹲守两小时买到的限量美味。认识她的人都知道,这位 “95 后” 姑娘的人生轨迹,几乎是被美食一笔笔勾勒出来的。​

她的吃货生涯始于童年。外婆在巷口开着间小面馆,莎莎总攥着五毛钱硬币蹲在灶台边,看外婆揉面时扬起的面粉像细雪,闻着骨汤咕嘟冒泡的浓香。有次趁外婆不注意,她踮脚够到案板上的生馄饨,刚咬开一个小口就被滚烫的馅料烫得直跺脚,却还是含着眼泪把肉馅咽了下去。这份对食物的执着,跟着她从老家小镇来到了南京。​

工作后的莎莎成了名副其实的 “探店达人”。她的帆布包里永远装着折叠筷和便携秤,手机备忘录里记着三百多家店铺的评分,从老门东的梅花糕到巷弄深处的柴火馄饨,没有她找不到的美味。去年深秋,她为了尝一口传说中的古法糖芋苗,冒着冷雨在老小区里转了三圈,终于在居民楼底层发现那家只做半天生意的小店。老板见她冻得鼻尖发红还坚持排队,额外给她加了两大勺桂花蜜,这成了她那段时间最津津乐道的 “吃货奇遇”。​

美食不仅填饱了莎莎的胃,更帮她织就了一张温暖的人情网。小区门口卖盐水鸭的张叔,总能准确记得她 “要前腿、多浇卤汁” 的偏好;街角早餐铺的阿姨,会特意为晚起的她留一份刚出锅的汤包;就连常去的菜市场,卖豆腐的大爷都知道她喜欢嫩点的水豆腐做汤羹。最奇妙的缘分发生在去年冬天,她在高铁上盯着邻座大爷的爆米花咽口水,没等开口,大爷就豪爽地往她外套兜里倒了半袋,笑着说 “姑娘爱吃就多拿点”。更巧的是,两人居然住得仅隔一条马路,如今莎莎常带着自己烤的饼干去看望大爷,成了忘年交。​

今年春天,莎莎把这份对美食的热爱变成了事业。她在小区附近开了间 “莎莎小食铺”,卖的都是自己琢磨出的家常味道:外婆传下来的杂酱面、试了十几次配方的红糖发糕,还有根据老客建议改良的咸蛋黄饭团。有位常客偶然提起想念老家的米糕,莎莎记在心里,特意托朋友从外地找来配方,试做成功后第一时间请那位客人来尝。就像南京城南那家夫妻店的老板一样,莎莎也渐渐拥有了大批忠实顾客,逢年过节大家还会互相赠送特产,小店成了邻里间传递温暖的据点。​

如今走进莎莎的小店,总能闻到扑鼻的香气,墙上贴满了食客们的留言便签。有人写 “这碗面有家的味道”,有人画着笑脸说 “发糕太好吃了”。莎莎说,她的梦想从来不是成为大胃王,而是用食物传递温暖 —— 就像外婆当年用一碗热面温暖放学的她那样,用小小的食铺,温暖每一个奔波在城市里的人。​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发布,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打字速度TOP10

  • 暂无打字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