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称
中文全称:一般就叫 “形而上学”。在中国古代,“形而上学” 一词源自《易经・系辞》中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西方全称:在西方,其英文为 “Metaphysics”,直译为 “物理学之后”。该词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在他去世后,其弟子整理他的著作时,将讨论超自然、抽象的哲学问题的内容放在了《物理学》之后,命名为 “Metaphysics”。
详解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超感觉、超经验的东西,探讨世界的本质、第一原理等问题。
研究内容
本体论:研究存在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等问题。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而柏拉图则提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和投影。
认识论: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界限、过程与规律等。如笛卡尔提出 “我思故我在”,强调通过思考来确立自我的存在和认识世界的基础;而康德则试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先天的认识形式和后天的经验相结合而形成的。
宇宙论:研究宇宙的起源、结构、发展规律等。例如,古代中国有 “盘古开天辟地” 的神话传说,描述了宇宙的起源;现代科学中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也属于宇宙论的范畴,从科学角度解释宇宙的形成和演化。
神学:研究关于神的存在、本质、属性以及神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在许多宗教和哲学体系中,神被视为最高的存在和世界的主宰,如基督教神学对上帝的各种属性和教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释。
思维方式
孤立、静止、片面:形而上学往往把事物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忽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发展。例如,在看待一个物体时,只关注其本身的属性,而不考虑它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变化。
与其他哲学概念的关系
与辩证法相对:辩证法强调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则否定矛盾,或者把矛盾看作是外部力量强加的,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发展历程
古希腊起源:巴门尼德提出 “存在” 的概念,认为存在是永恒不变的,是唯一真实的世界,开启了形而上学对本质世界的探索。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古希腊形而上学的重要代表,他将世界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根源和本质。
中世纪经院哲学:形而上学成为论证上帝存在和教义的重要工具,哲学家们通过逻辑推理和思辨来探讨神学问题,如托马斯・阿奎那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来论证上帝的存在和属性。
近代哲学: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哲学家将形而上学推向了新的高度。笛卡尔提出 “我思故我在”,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基础;斯宾诺莎的实体一元论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都是对世界本质的深入探讨。
现代哲学: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哲学的转向,形而上学受到了各种挑战和批判。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形而上学的命题是无意义的,因为它们无法通过经验证实。然而,形而上学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在新的语境下不断发展和演变,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的重新思考,开启了现代形而上学的新方向。
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和活力的领域,不同的哲学家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发展,它也在不断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和影响,继续探索着关于世界和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