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最省力法则
人类学家和生物学家杰瑞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他的获奖著作《枪、细菌和钢铁》中指出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不同的大陆有不同的形状。乍看之下,这种说法似乎只是简单的事实陈述,毫无价值,但实际上它对人类行为有着深远影响。
美洲的主轴线从北向南延伸。也就是说,北美和南美的陆地呈现出狭长而非宽阔的形态。非洲大体上也如此。同时,包含欧洲、亚洲和中东的欧亚板块却恰恰相反。这片广阔的大陆呈现出东西走向的形状。按照戴蒙德的说法,这种形状上的差异在为期数百年的农业传播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农业开始在全球传播时,农民沿着东西走向扩展种植面积比沿着南北走向更容易。这是因为位于同一纬度的地区通常都有相似的气候、日照时间、降雨量以及季节变化。这些因素使得欧洲和亚洲的农民能够驯化几种作物,并在从法国到中国的整个大陆上种植这些作物。
图13:欧洲和亚洲的主轴是东西走向。美洲和非洲的主轴是南北走向。这导致美洲上下的气候条件与欧洲和亚洲相比更具多样性和差异化。结果,农业在欧洲和亚洲的传播速度几乎是其他地区的两倍。农民的行为一直受到地理环境的掣肘,即使在数百年或数千年的时间跨度上也如此
相比之下,在从北向南的走向上,气候变化极大。试想一下,佛罗里达与加拿大之间的气候差别有多大!就算你是世界上最有创造性的农民,也无助于你在加拿大的冬天种植佛罗里达的橘子。雪不能代替土壤。为了在南北走向上种植作物,农民们需要在每个气候带找到并驯化新的作物。
正因为如此,农业在亚洲和欧洲的传播速度比在南北美洲快了两到三倍。从数百年的时间跨度来衡量,这种微小的差异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粮食产量的增加使得人口能够快速增长。随着人口越来越多,这些文化族群能够建立更强大的军队,更有能力开发新技术。这些变化,例如种植范围稍有扩大的一种作物,或者人口增长速度稍快,起初并不起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农业普及史为行为转变第三定律提供了一个全球级范例。传统智慧认为动机是习惯转变的关键。也许真是这样,就是说假如你真的想要,你就真的会去做。但事实是,我们真正的动机是贪图安逸,怎么省事就怎么做。不管最新出炉的提高生产率方面的畅销书怎么说,图省事才是一个聪明而非愚蠢的策略。
精力是宝贵的,而大脑的设定就是尽一切可能保存精力。人类的天性就是遵循最省力法则:当在两种相似的选项之间做决定时,人们自然会倾向于需要最小工作量的那一个。例如,将你的农场向东扩展,在那里你可以种植同样的作物,而不是去气候不同的北方。在我们可能采取的所有行动中,最终被选择的行动一定是能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价值的那一个。我们被激励着避重就轻,只做容易的事。
每个动作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所需能量越多,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你的目标是每天做100次俯卧撑,那要耗费很多能量!一开始,你正在兴头上,干劲十足,鼓足勇气开始做毫无问题。但是几天之后,如此巨大的付出让你感觉精疲力竭。与此同时,每天做一次俯卧撑则轻而易举,坚持下去也不难。习惯需要的能量越少,它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看看任何占据你生活大部分时间的行为,你会发现它们都简单易行,不需要有多大激励。像玩手机、查看电子邮件和看电视这样的习惯占用了我们很多时间,因为它们几乎不用费力就能完成,做起来方便极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习惯都妨碍着你获得真正想要的东西。节食是健身的障碍。冥想是感觉平静的障碍。写日记是思路清晰的障碍。实际上习惯本身并不是你想要的。你真正想要的是习惯带来的结果。障碍越大——也就是说,习惯坚持起来越难——你和你想要的最终状态之间的阻力就越大。这就是为什么要让你的习惯变得简单至极,只有这样才能让你即使不喜欢它,也会坚持做。如果你能让好习惯简便易行,你就越有可能坚持下去。
可是,有很多时候我们做得似乎正好相反,那又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我们都贪图安逸,那么你如何解释人们不畏艰难一定要完成某些事,比如抚养孩子、创业或攀登珠穆朗玛峰?
当然,你有克服重重困难去做事的能力。问题是,有些时候你会逆流而上,另一些时候你只想急流勇退。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让尽可能多的事情对你有利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你就能克服生活中遇到的不可避免的难处。你面对的阻力越小,你坚强的一面就越有可能浮现出来。让它简便易行的说法不仅仅是做容易的事,其主旨是当其时尽可能确保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去做具有长期回报的事。
怎样做到事半功倍
想象一下你在花园里浇水,手里的那根软管中间弯折了,水流得不顺畅。假如你想增大出水量,你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把水阀门开到最大,提高水压以增加水流量;第二种是简单地把软管抻直,让更多的水自然流出。
顽固坚持老习惯并不断给自己打气的做法,很像是在通过提高水压迫使水冲过弯折的软管。你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这需要耗费气力,并且会让你的生活平添紧张气氛。与此同时,你的习惯性动作也可以是简便易行的,就像抻直弯折的软管。与其劳神费力地克服生活中的阻力,不如设法减小阻力。
在你设法减小由你的习惯产生的阻力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进行环境设计。在第6章中,我们讨论了利用环境设计让提示更显而易见的方法,但是你也可以优化你的环境使你更容易行动。例如,在决定从哪里开始培养一个新习惯时,最好选择一个已经与你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当你想要养成的习惯与你的生活节奏合拍时,它们更容易形成。假如在你上班的路上就有健身房,你去健身的可能性就很大,因为顺路去一下并不会给你的生活方式添麻烦。相比之下,假如健身房并不在你正常通勤的路线上,而是需要绕路才能到的话,即便绕得不算远,也会让你觉得有些麻烦。
或许更有效的方法是减少家里或办公室内部的呈现的阻力。我们常常试图在高阻力环境中培养习惯。在和朋友聚餐时,我们却要严格按规定饮食。我们试图在乱糟糟的家里写书。我们玩着充满诱惑的智能手机,却奢想注意力集中。我们不一定非得这样。我们完全可以清除妨碍我们办正事的阻力点。这也正是日本电子制造商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做的事。
詹姆斯·苏罗维奇(James Suroweicki)曾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精益求精》的文章,他写道:“日本公司强调为人所知的‘精益生产’理念,坚持不懈地努力寻求从生产流程中去除各种浪费,直至重新设计工作环境,使得工人们的身体不必转来转去,从而避免为拿工具而浪费时间。结果是日本工厂比美国工厂效率更高,产品更可靠。1974年,美国制造的彩色电视机售后服务需求是日本电视机的五倍。到了1979年,美国工人组装电视机的时间比日本工人长三倍。”
我喜欢把这个策略称为因减而加。日本公司在整条生产线上寻找每一个阻力点,并予以清除。在他们减少无用功的同时,增加了顾客和收入。同样,当我们消除消耗我们时间和精力的阻力点时,我们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整理房间让人感觉非常好的一个原因:我们减轻了环境施予我们的认知负荷,从此可以轻装前进了。)
你如果有机会留意一下很可能让人欲罢不能的产品,就会发现这些产品和服务的特长之一就是给你带来生活上的便利。有了送餐服务,你就不必去杂货店选购食材。用了约会软件,你就无须再逢人便自我介绍一番。拼车服务则让你出行更便利。手机短信功能免去了你去邮局寄信的麻烦。
就像日本电视制造商重新设计工作空间以减少无用功一样,成功的公司会尽最大可能提高其产品的自动化水平,消除或简化尽可能多的操作步骤;减少每个表单上需要填写的空栏数量;简化新建账户所需的步骤;以易于理解的方向交付产品,或者要求客户减少选项。
当首批声控扬声器,如谷歌Home、亚马逊Echo和苹果HomePod等智能音箱推向市场时,我曾问一个朋友他为何愿意掏钱买这种产品。他答道,以前想听音乐就得掏出手机,打开音乐播放程序并选择播放列表,如今只需简单说一句“播放乡村音乐”就行了。当然,就在几年前,与开车去商店买音乐光盘相比,在你口袋里装着随时能听的海量音乐已经是一种非常便利的情形了。商业上的追求永无止境,总是以更简便的方式提供同样的结果。
政府有效地运用了类似的战略。为了提高收税率,英国政府放弃了此前让纳税人转入下载纳税申报表格的网页的做法,而是直接提供了这个表格的链接。此举使得纳税申报响应率从19.2%提高到了23.4%。对于像英国这样的国家来说,这几个百分点的变化意味着数百万税收的差额。
这里的中心思想就是创造一个尽可能便于人们做好事的环境。归根结底,为了养成更好的习惯,我们不得不耗费很大精力,设法克服与我们已有的好习惯相关的惰性,同时加大与不良习惯相关的阻力。
为未来的应用做好环境准备
奥斯瓦尔德·纳科尔斯(Oswald Nuckols)来自密西西比州纳茨市,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工作。他对环境改造本身蕴含的力量有着深刻的理解。
纳科尔斯制定了自己称之为“重启居室”战略,并通过严谨的实施逐渐养成了清洁习惯。例如,在他看完电视后,就会把遥控器放回电视机架上,整理好沙发上的靠垫,并把毛毯折叠起来。在他下车后,就会随手扔掉车上的全部垃圾。每当他洗澡时,都会在加热水的间隙擦洗马桶。(按照他的说法:“不管怎么说,清洗马桶的最佳时间就是在你洗澡之前。”)“重启房间”的目的不仅仅是在做完一件事之后再加以清理,更是为了方便做下一件事。
“当我走进一个房间时,一切都井然有序,”纳科尔斯写道,“因为我每天在每个房间都这样做,所以房间内的各种东西都各安其位……人们认为我很勤劳,可实际上我很懒。我只是创造一个将来可以偷懒的条件。这样做会还给你很多时间。”
每当你整理一个空间以满足其预期用途时,你都是再启动该空间,使得接下来的动作简单易行。例如,我的妻子保存了一盒贺卡,并按照不同的用途,如祝贺生日、表达同情、结婚、毕业等分门别类。在有需要时,她会信手拿起一张适合的贺卡并寄出去。她总是不忘适时给人寄送贺卡,因为这对她来说早已是轻车熟路,举手之劳而已。多年来,我的表现一直相反。有人生了小孩,我会想:“我该寄张贺卡。”但是一晃几周就过去了,等我想起来去商店买贺卡时,已经太迟了。养成随手寄出贺卡的习惯还真不太容易。
有许多方法可以让你预备好环境,以便随时起用。如果你想做一份健康的早餐,把长柄小烧锅放在炉子上,把烹饪喷雾剂放在厨房台面上,并在前一天晚上摆好你需要的所有盘子和器皿。你早上醒来时,做早餐就会很容易。
想画更多的画吗?把你的铅笔、钢笔、笔记本和绘图工具放在桌面上,触手可及。
想锻炼身体吗?提前准备好你的健身装、运动鞋、运动包和水瓶。
想改善你的饮食吗?周末清洗并切好一堆水果和蔬菜,分装在容器里,这样你就可以在整个星期内随时吃到健康食品。
这些都使你可以比较轻松自如地养成好习惯。
你也可以反过来做,按照有利于戒除不良行为的方式预备你的环境。例如,如果你觉得自己看电视过多,那么每次看完后都拔掉电源插头。只有当你能大声说出你想看的节目的名字时,才把它插回去。这种做法带来的麻烦足以防止你漫无目的地看电视。
如果这样做还不行,那就更进一步。每次看完电视就拔下电源插头,并取出遥控器里的电池,这样一来,下次再看时至少需要额外的10秒钟才能打开电视。如果你真的是顽冥不化,每次看完电视后,就把电视机从客厅搬到壁橱里。这样的话,只有当你真的想看某个节目的时候,你才会把它搬出来。一件事做起来越麻烦,你就越不可能想要继续做。
只要有可能,我会把手机放在不同的房间直到午饭时间。当它就在我身边时,我会莫名其妙地玩一上午。但是当它被放在另一个房间时,我很少想到它。既然不方便拿,只有在必须用时我才会去拿。结果,我每天早上多出了三四个小时可以不受干扰地工作。
如果觉得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还不够,告诉朋友或家人把它藏起来,过几个小时再还给你。或者请同事帮忙保管一上午,到午餐时间再还给你。
出乎意料的是,实际上只需稍微增加一些难度,人们就会停止不必要的行为。假如我把啤酒藏在冰箱最里面很难一眼就看到的地方,我喝得就少了。当我从手机上删除社交媒体应用程序后,可能需要几周才会再次下载并登录。这些小手段不太可能遏制真正的上瘾,但对我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增加一点点坏习惯的难度,可能就意味着更容易养成好习惯。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做出几十次这种改变后,累积的效应会有多大!这样一来,你肯定会生活在一个易于学好,难以学坏的环境中。
无论我们作为个人、父母、教练或领导者来对待行为改变,我们都应该问自己同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设计一个让人们的行为易于端正的世界?”重新设计你的生活,让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成为最容易做的事。
本章小结
人类行为遵循最省力法则。我们天然地倾向于付出最少工作量的选择。
创造一个环境,尽可能让人们便于做正确的事。
降低与良好行为相关的阻力。阻力小,习惯就容易养成。
增加与不良行为相关的阻力。阻力大,习惯就难以养成。
预备好你的环境,使未来的行动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