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蕾初绽最喜人
友人荐来魏廷屹的数篇散文,嘱我点评。
这名字使我以为她是男青年,看了简介,方知是女孩,还在读高三。那么,是“九零后”了。
读罢六篇散文,不禁从心底赞道:好一个文心细腻、笔触深情的女孩!难怪小小年纪,已是宜宾市及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了!
我读到的六篇散文是:《马尔代夫的海在流泪》《一克拉的眼泪很珍贵》《想念一米阳光》《黎明前的星空》《那年小小》《墨隐》。
前两篇散文短,是廷屹十五岁时写的。
先说第一篇。世人皆知,二零零四年印度洋发生海啸,几乎瞬间吞没二十余万人生命,举世悲哀,而马尔代夫,亦遭海啸蹂躏,成为印度洋很深的一道伤口。这篇散文写的是他者,一个叫任小乔的男孩。他五岁时产生一个大愿望,要在三十五岁前“走遍全世界”。至二十三岁,最想去马尔代夫,但父母都不同意。母亲直接说“危险”,父亲反对的理由是“马尔代夫在流泪”。又过了五年,他的愿望实现了,在马尔代夫住了一个月,并在日记中留下了这样的感言:原来太阳也可以拭干马尔代夫的泪水,伤口也可以不流血,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垂不朽……
十五岁的女孩,关注到了世界重大灾难,是心有大情怀的证明。然时间足以解构幸福感,消弭悲哀,却是不言而喻的。不言而喻之事理,其实也就不劳任何人写了。“永垂不朽”一词用在此篇散文中,又是不怎么恰当的。我读出了隐性的调侃意味——但调侃会抵消大情怀的真诚,这是应注意的。调侃只有用对地方,才呈现好的效果。
故坦率地讲,我认为这一篇是不成功的散文。
然而第二篇大为不同了。确乎,克拉只用来计量钻石的重量。
此篇的题目真的很好。感悟也好。
我想,相对于迄今为止一切印在纸上的文字,廷屹大约是将眼泪、钻石、克拉三个关键词联想在一起的第一人吧?眼泪也珍贵吗?她认为眼泪也珍贵,认为某些人在某些情况下所流的眼泪堪与钻石相比,甚至比钻石还珍贵。不是对眼泪每有所思所想之人,断无此等体察入微的感受。眼泪当然是从眼中流出的,可我们也会常说“心在流泪”。那么,写眼泪之珍贵,其实也是在写人心中某些“东西”是如钻石般珍贵的。十五岁的女孩而能有此联想、感悟,着实令我顿起敬意。此篇最短,但其联想同样珍贵,其感悟值得别人收藏。
但这一篇也有遗憾。不是所有的眼泪都珍贵,被情调吸引出来的眼泪是廉价的;“追星族”冒着鼻涕泡同时横流满脸的眼泪,在我看来也一钱不值。感动的眼泪、同情的眼泪、忏悔的眼泪,在我看来才是珍贵的眼泪。对于难以被感动、缺乏同情心、没有忏悔意识的人,则就更珍贵了。其泪一流,证明一颗心软化了,一个灵魂获得救赎了。此时之泪,比之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恋物情所流的泪更高一个等级,是极品泪。
此篇若能加入以上感想,虽短,可谓短美文矣。
《想念一米阳光》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是小孩子的时候,曾经由南方去往北方,与为生计而创业的父母住在“一间阴暗,窄小的屋子里”“床似乎总是紧挨着几十个酒箱子”。房间里充满酒糟味儿,看不到阳光,因为仅有的一扇小窗几乎被摞得很高的纸箱挡严了;陪伴她的只有小小的录音机和儿童节目中所讲的童话故事。某一天早晨醒来,终见一米阳光照进屋里,于是欣喜若狂,又恢复了开朗活泼的性格。从此,与那一米阳光结下了醇醇亲情……
我喜欢这一篇散文。
乃因,在许多“八零后”“九零后”那儿,清贫仿佛是可耻的、讳莫如深的、需要遮蔽的。所以,断不肯由自己写出来给人看。
清贫当然是人人都不愿过的生活。
但若觉得清贫可耻,那么天下所有含辛茹苦的父母,岂不是就都该自杀了吗?
廷屹意识中显然并没有那么一种错觉。她写得特坦率。而这一点,证明她是个内心极阳光的女孩。这是难得的。也是我喜欢此篇散文的理由。
《黎明前的星空》是一篇缅怀抗日烈士赵一曼的议论文——“我很幸运,与英雄是同乡”。赵一曼烈士也是我所崇敬的英雄人物。故延屹发自内心的议论,与我有共鸣。前边我谈到,“永垂不朽”一词,用在《马尔代夫的海在流泪》中不恰当,我认为用在此篇中才适当。
永垂不朽不是天天都被人们纪念着;而是,即使过了一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人们面对一个历史人物时,仍会从内心里油然而生敬意。
这样的历史人物是确实存在的。故我同时认为——怀疑“永垂不朽”有时是有意义的;而相信也是有意义的。
《那年小小》是写他者的散文。此篇中的他者是廷屹的姨妈,一位大约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女性。
作为“九零后”的廷屹,试图了解五六十年代人的经历,对于喜欢文学写作的她,这种自觉应予肯定。尽管姨妈少女时期的一段朦胧的梅竹恋情并不足以多么打动我这种年龄的人,但关注、关怀他者的人生、命运,不一味只写自己,以为唯有自己才最值得写——这一写作的方向是我一向主张的。
我希望这一方向,逐渐成为廷屹今后的写作理念。一味写“自我”难以持续。而他者构成社会,社会永远大于“自我”,故谁也写不完的。
《墨隐》是六篇中最长的写人物的散文。那一人物是一位居住在北京一条胡同里的、实际上终生未嫁的、孤身一人每月仅靠退休津贴过着普通生活的老人。她本富贵之身,曾是敌军某党高级将领的宝贝女儿。那英俊的男子不仅是她父亲的副官,还是她的未婚夫。他一次次窃取的绝密军事文件……他继续潜伏……读来像谍战片情节,然而却是真人真事。
难以想象,还是高三女生的廷屹,不但捕捉到了这么一种线索,而且成功地进行了采访,并在六七千字以内,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地写出了《墨隐》这样一篇散文!
此篇散文体现了廷屹相当不凡的采访能力和相当成熟的叙事水平。老实说,我认为,怎样诠释如此这般令人唏嘘不已的一段儿女情长的史事,委实有些超出了一名女高中生的认知范畴。但廷屹是明智的。她将笔墨集中于一个“情”字上,读来令人感慨万千。爱情在此篇散文中,被写得接近是信仰。此篇证明,廷屹这一名高中女生,在文学写作方面肯定是大有前途的。她这样的高中女生日后倘不成为作家,我觉得简直是不可能的……
祝她继续写出好作品!
“理想”的误区
依我看来,“理想”这一词的词性,是不太好一言以蔽之地确定的。我总觉得它也可以被当成形容词,因为它所象征着的目标必是引诱人的。它还可以被当成动词,起码可以被当成动词的前导词,因为有了理想往往接着便有追求,追求跟着理想走。
人类有理想,国家有理想,民族有理想,每一个具体的个人,通常也都有理想。而具体的、个人的理想,皆以他人的人生作参照。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一些人,一出生就已经是贵族了,甚至是王储,或公主……有一些人,一出生就已经是亿万富豪了,因为他或她命中注定是庞大遗产的继承者……有一些人,生逢其时,吉星高照,以几十年的苦心经营,终换来了累累商业硕果……有一些人,靠着天才的头脑,抓住了机遇,成了发明家,名下的专利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滚滚钱钞……有一些人,赖父辈的家族的权力背景而立,捷足易登,仅仅几步就走向了奢侈的生活水平……有一些人,受“上帝”的青睐,胎里带着优秀的艺术细胞,于是而名而富……有一些人,由时代所选择,青年得志,功名利禄集齐一身……商业时代的媒体,一向对这一些人大加宣传。仿佛他们的人生,既不但是大家的人生的样板,也是大家只要有志气,便都可以追求到的“理想”似的。
这一种宣传的弊端是,使我们这个时代的,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之相当多的一部分,陷于对社会普遍规律、对人生普遍规律的基本认识的误区。
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对以上“一些”人之人生持什么否定的态度。我又不是傻瓜,和每一个不是傻瓜的人一样,毫无保留地认为以上“一些”人的人生,乃是极其幸运的人生。谁若能成为以上“一些”人中的任何一类,无疑将活得特别潇洒。那样的人生确是一种福分。姑且不论那样的人生也包含着可敬的或可悲的付出。
我要指出的是,那样“一些”人,实在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极少数的一类人,统统加起来,也只不过是几百万分之一。这还是指那样“一些”人中的“普通”类型。至于那样“一些”人中的佼佼者,则就是千万分之一了,比如整个亚洲半个世纪以来只出了一位李嘉诚和一位成龙。
那样“一些”人之人生,有的足以为我们提供成功人生的经验,有的却几乎没有任何可比因素。时代往往一次性地成全“一些”人的人生。时代完成它那一种使命,往往要具备不少先决的条件。时过境迁,条件改变了,那样“一些”人的人生,便非是靠志气和经验所能“复制”的了,只在精神激励的方面有“超现实”的积极意义了……
我主张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少年,不必一味仰视着那样“一些”人,开始走自己的人生之路:首先要扫视一下自己的周围再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再决定自己的人生究竟该怎么走。
扫视一下自己的周围便会发现,许许多多堪称优秀的男人或女人,在物质生活方面,其实都正过着仅比一般生活水平稍高一点儿的生活。他们毕业于名牌大学,他们留过学,他们有双学位甚至顶尖级的高学位,他们敬业而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成就,他们已经青春不再,人届中年,他们有才华和才干,也有所谓的“知产”……
但他们确乎的非是富有的“一些”人。
他们的月薪相对高点,但绝非“大款”。
他们住的相对宽敞但绝不敢奢想别墅。
他们买得起私车但必是“捷达”或“普桑”。
他们的人生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少说是在大学毕业后靠了五年的努力,多说靠了十年十五年的努力……
如果算上他们从小学考初中,从初中考高中,从高中考大学,进而考硕、考博所付出的孜孜不倦丝毫也不敢懈怠的学习方面的努力,那他们为已达到的现状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付出了多么沉甸甸的代价可想而知……
对于最最广大的中国人而言,没有他们那一种付出和努力,欲使自己的人生达到他们那样的程度也简直是异想天开!或曰:那也算是成功的人生吗?究竟可不可以算是成功的人生我不敢妄下断言。但我知道,那一种人生是很不容易争取到的。我主张正为自己的人生蓄力储智的青少年,首先应将这样的人生定为追求的目标。它近些,对它的追求也现实些。我并不是在主张无为的人生,我只不过主张人生目标的追求要分阶段,每一阶段都要脚踏实地去走。至于更高的人生的目标,更大的人生的志向,似应在接近了最近最现实的人生目标以后再拟计划……这便是我认为的社会的普遍规律和人生的普遍规律。倘连普遍都还难以超越,竟终日仰视“一些”人的极个别的人生,并且非那一种“理想”而不“追求”,则也许最终连拥有普遍的人生的资格都断送了……
飘扬起你青春的旗
青春是短暂的。
当我们“分解”任何一个男人或女人的人生时,便尤见青春之短暂了。
从一岁到六岁,人牙牙学语,踉跄学步,处在如小猫小狗的孩提时期。除了最基本的饮食需要,再有一种需要那就是爱了,而且多多益善。孩提时期的人还不太懂得爱别人,无论对别人,包括对爸爸妈妈表现出多么强烈的“爱”,也只不过是最本能的依恋,所需要的爱也只不过是关怀与呵护。
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着近乎天然的诗性成分。
孩提时期的诗性成分乃是人性的单纯。
一个孩子酣睡在母亲怀里的情形是特别美特别动人的,他或她被父亲扛在肩头时的笑脸,是人类最烂漫的笑脸。
一个孩子所依恋的首先还不是父母,而是父爱与母爱。如果一个孩子失去了双亲,倘有另一个女人真能像慈母一样地爱这孩子,那么不久这孩子在她的怀里也会睡得像在最安全的摇篮中一样踏实;倘有一个男人真能像慈父般爱这孩子,并且也喜欢将这孩子扛在肩头上,那么这孩子脸上也会绽出同样快活的笑容。
孩子用本能感觉别人对他或她爱的程度,几乎纯粹是本能,不加入什么理性的判断,但孩子的本能也往往是极其细微的。某些孩子很善于从大人的表情、大人的眼里看出爱的真伪,这也几乎是本能,不是后天的经验。
在《悲惨世界》中,小女孩珂赛特夜晚到林中去拎水时第一次遇到了冉·阿让——他说:“我的孩子,你提的这东西,对你来说,太重了一点儿吧。”——于是替她拎着那桶水……
书中接着写道:“那人走得相当快。珂赛特却也不难跟上他。她已经不再感到累了。她不时抬起眼睛,望着那人,显出一种无可言喻的宁静和信赖的神情。从来不曾有人教过她敬仰上帝和祈祷,可是她感到她心里有种东西,仿佛是飞向天空的希望和欢乐……”
珂赛特当时的心情,正是我所言——人性在孩提阶段所体现出的那一种又本能又单纯的诗性啊。
珂赛特当时八岁,倘她是今天中国城市人家的一个孩子,那么她已经该上小学二年级了。
小学时期人有整整六年可度。
小学这一人生阶段的诗性体现在人开始懂得爱别人了。“懂得”这个词不太准确,实际上人生开始就生出对别人的爱来。小学生望着他或她所感激的人,目光中往往充满着柔情了。这时一名小学生的眼睛,无论是男孩或女孩,都是会说话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认为这一点是从小学时期开始的。
中学时期人已是少男少女了,人生处在花季的第一个节气。这时人生的诗性无须赘言,但这时的人生还不是“青春”。因为这时的人生还缺少青春最本质的特征,那就是生命饱满外溢的活力。
到了高中,人开始形成自己相当独立的思想了。人心里开始萌生出不同于以往的爱意了。这爱意已不再是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关怀和呵护的回报了,而体现为主动的对异性的暗怀其情的爱慕了。也有爱得缠绵难分的情况,但大抵是暗怀其情。此时人生进入了青春期的第一个节气,正如惊蛰的节气之于四月。但高中是通向大学的最后阶梯,但凡是个初谙世事的儿女,都不敢松懈学业上的努力。这个人生最诗意盎然的阶段,其实最乏诗意可言。
整整三年的埋头苦读,或者考上了大学,或者遗憾落榜。
此时,当年的孩子十八九岁了。
考上了大学的,自我补偿式地品咂青春。而一到了大三大四,便又为毕业后的人生去向而时时迷惘、惶惑。遗憾落榜的,则难免陷入悲观。
青春有了另外的许多负重感。
如此“分解”起来,看得分明——青春从十八九岁真正开始,一直到一个人组成家庭的时候结束。
有些人做了丈夫或妻子,心理仍然处在六月般美好的青春期。他们青春期的诗性延续到了婚后。他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但大多数人未必如此幸运,因为做丈夫或做妻子的角色责任、角色义务,因为家庭生活的诸多常规内容,制约着人惜别青春,服从角色的要求……所以许多中年人回眸人生,常喟叹青春短暂,而这也正是我的人生体会。我将青春短暂这一个事实告诉青年朋友们,当然不是想使青年朋友们对人生产生沮丧。恰恰相反,青春既然那么短暂,处在青春阶段的人,就应善待青春!珍惜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