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人来说,隐忍,妥协有时并不意味着胆小。怯懦,而是走向成功的一时之策。舍得妥协,既要战胜自我,消除受辱的复仇心理,又要战胜别人,不顾世俗的猜疑、歧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勇敢呢?“妥协”,就其词义来说,是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从词性上看,妥协无褒贬之分。暂时妥协是人生的一大策略,是暂时的放弃,是在这一过程中等待时机、创造条件、以求扭转乾坤、东山再起。《老子》中有这样几句话:“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后人把老子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取予之计”。“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成为我国古代军事上的一种暂时妥协、待机索取的常用策略。东周时期,在著名的“三家分晋”之战中,魏国国君成功地运用了这一策略。当时正值春秋末期,晋国的命运掌握在智、韩、赵、魏“四家”手中,其中智伯最强。他不满四家共享的局面,而欲独占晋国。于是,智伯打着加强王室的幌子,要三家各拿出一部分土地和庶民献给晋君,实则是扩充自己的地盘。他先去威逼韩国国君康子。康子本想拒绝,宰相段规说:“智伯贪而无厌,假君命以削吾地,若用兵,是抗君也,彼将借以罪我,不如与之。”段规建议,接受智伯的要求,割地后见机而行。智伯又袭用逼韩之法,向魏国索要土地。魏君恒子认为他欺人太甚,欲加拒绝,宰相任章劝说道:“君予之地,智伯必娇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结果正如任章所料,智伯终被韩、魏、赵三家所灭。战争中往往有这样情况:在条件不具备时,要想夺取或保存某种东西,必须暂时交出或放弃它,在“交出”或“放弃”的过程中,等待时机,创造条件,最后把它再夺回来。这种“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屡被后代兵家索推崇。历史小说《袁崇焕》中,谈及“取予之道”,给人启发,也令人感叹。袁崇焕是明末著名军事家,官至兵部尚书。小说中说,辽东战役时,袁崇焕曾想以暂时妥协换取准备时间。他认为,军事上准备不充分时,暂时与外敌和以争取时间。历史上不乏先例。汉高祖刘邦曾与匈奴议和,争取时间来恢复、蓄养国力、兵力,等到汉武帝刘强盛时才大举反击。唐太宗李世民曾代父皇李渊做主,与突厥议和,等到兵马齐备、军队训练有素时,才派李靖北伐,大杀突厥犯敌。暂时的妥协、必要的妥协,的确是一种重要的为政之道、军事之道、人生之道。大道通了,至于邻里纠纷、兄弟失和、夫妻斗嘴之类的日常矛盾,便不难用“妥协”来化解了。学会妥协、学会放弃,实则是人生一大课题。由此可见,妥协、低头并不都是委屈、忍辱,有时他也体现出人的机智与幽默。智慧箴言:有进攻必有退守,有冲突必有妥协。大至军国之重,小至家务之争,必要的妥协往往是不可少的。有时暂时妥协,反倒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4-4:学会低头,才能出头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发布,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打字速度TOP10
- 暂无打字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