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认为孩子“好”还是“不好”,对孩子一生的影响的确很大。作为父母如果敢于肯定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发出“你一定能行”的正向信息,那就回使孩子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相反,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心存过度的担心和保护,对孩子发出的是“你不行”的负向信息,那么时间长了,孩子会真的认为自己不够好。孩子能否有足够的自信心,实际上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和老师的态度。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马太效应”,它来自《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部分有这样两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句话通俗的意思就是说,好的往往更好,坏的往往更坏;夺的往往越多,少的往往越少。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曾经概括过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越是有声望的科学家越是能够获得更多的奖项,而越是不出名的科学家得到的奖项就越少。莫顿将这种社会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这种效应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如果稍微不注意的话,就很容易导致“优生更优秀,差生更差劲”的现象。在日常生活当中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家长总是夸耀那些听话学习好的孩子,而对那些不听话学习差的孩子持有批评的态度,时间长了之后,这两种孩子的发展就拉开了差距。当然,任何事情也都是过犹不及,假如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无论是学校领导、班主任还是家长都很喜欢他,这些看似能够使他更“优秀”的因素,却不能给他带来快乐。有些孩子,老师越是夸奖,家长越是宠爱,他就会越发的骄傲自大、目空一切。这样的孩子极有可能会遭到别人的嫉妒、疏远、仇视、孤立。这也并不利于那些好孩子的心理健康,他们很有可能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一种不健康的认知体系和心理模式。兰心今年上小学五年级了,她长得非常漂亮,学习成绩也不错,成绩在全班总是名列前茅,不仅如此兰心还能歌善舞,综合素质的发展比较全面,在学校中是个受欢迎的孩子。学校领导很重视她,班主任老师更是将她视为班级中的骨干,在家中,兰心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在家里说一不二。但是兰心并没有像家长老师期望的那样越来越优秀,反而变得自负起来,和同学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在这个学习开学之初,学校重新成立了班委会,班主任很想听听她的意见,她挨个说了同学的缺点,甚至刻薄地表示,全班除了她自己,没有一个人有资格当班干部。她的这种态度,引起了同学们的不满,最终在班干部竞选时,她差了十几票落选,当时就哭了,回家之后任凭父母怎么劝说她都不肯吃饭,就因为这点小事郁闷了很长时间。表扬孩子是必要的而,只不过赏识也应该要有度,不过过分赏识。马斯洛说人有满足自我的需要,然而赏识就是满足自我的最大途径了。一个没有经历过任何赏识的孩子,心里就是不健全的,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自卑怯懦,长大之后也很少有勇气去面对自己想要做的事,成功的概率自然也会很低。当然,赏识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赏识得不够、赏识得过多,都会对孩子内心产生不良的影响。对孩子的赏识是一种教育的艺术,作为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及心理,遵循一定的赏识原则才能让孩子在赏识教育中受益。首先,赞赏要及时。如果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或者取得了小小的成功,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及时的赏识可以强化他的记忆和感受。其次,要根据具体的事物进行赏识和表扬。一些不符合孩子内心的空表扬,对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效果,所以表扬一定要很具体,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受到表扬。比如孩子帮助老人拿东西,妈妈夸奖说“宝宝今天真乖”,孩子可能不会有什么感觉。如果妈妈说“宝宝今天帮助老奶奶拿了东西,做得真好”,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得到了肯定,也会很高兴。最后,要发自内心的表扬孩子。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表扬并不是发自内心的,那么这样的表扬就是虚伪的,孩子也不会觉得这些表扬有什么意义,那孩子也不会相信的。所以在赞赏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发自真心,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诚。
第五章:刚柔并济,赏识与批评一个都不能少;5-1:多一点赏识,让孩子更看重自己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发布,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