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了方向,才不会一路迷茫
在事业上的道路实在走不通时,最佳的办法便是弃暗投明,年轻人千万不可掉死在一棵树上。
章邯是秦朝的大将,对朝廷忠心耿耿,屡建大功。陈胜、吴广起义后,章邯受命讨伐。由于兵力不足,他便把邢徒和官奴也组织起来。在他的调教下,这支拼凑起来的队伍也颇有战斗力。
章邯性情直率,不喜谄媚,他对当时掌控着朝政的权臣赵高也不逢迎,惹得赵高十分恼怒。他为了报复章邯,竟对章邯的大功视而不见,更无封赏之意。
项羽崛起后,章邯与之交手多有败绩,他为此频频向朝廷告急。不想赵高为置其于死地,不仅不派兵援助,还把他的告急文书一律扣押,从不向秦二世禀报。
章邯连连失败的消息,有一天终于让秦二世知道了。秦二世身边的太监就对秦二世说:“章将军勇冠三军,若他有失,秦国就危险了,陛下将怎样对待他呢?”秦二世怒不可遏:“章邯深负皇恩,罪该万死,他还想活命吗?”
太监摇摇头说:“章将军如今已是败军之将,必心多惶恐,斗志有失。陛下既依靠他杀敌保我大秦,就不能任性责罚他了,否则他惧祸投敌,陛下岂不更加危险?陛下惹能忍下气来,略作抚恤,章邯见陛下不怪罪,定能定下心神,再为大秦建功。”
秦二世于是找赵高讨论此事,赵高故作惊讶地说:“章邯此人自高自大,向来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这样的人不加责罚,哪能显出陛下的天威呢?”
秦二世于是下诏,对章邯大加指责,言辞甚厉。章邯接诏后,又气又怕,一时六神无主。长史司马欣前去咸阳替他探听消息,从别人口中知晓这其中的缘故,于是赶紧返回对章邯说:“赵高对将军心有排诉,看来无论你有功无功,都不免遭他陷害了。”章邯大吃一惊,情绪更加低落。
至此时刻,赵将陈余派人前来送书,劝他反叛秦国。信中说:“白起、蒙恬都是秦国的大功臣,可他们的下场却是被赐死。将军为秦卖命奋战,到头来却为赵高陷害、昏君猜忌,命运可想而知。天意亡秦,如将军认清形势,反戈一击,不但无有灾祸,还有除暴济世之大名,何乐而不为呢?”
章邯见信落泪,久不作声。司马欣长叹一声,出语道:“皇上不奸佞,反责忠臣,这不是将军欲反,而是不得不反啊。”
于是,章邯向项羽投降,追随了项羽。
识时务者为俊杰,章邯的反叛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和一个新朝代的建立。择主依时而变,不但顺应天理,而且对己有利,这种两全其美的事,对于有判别力的人来说,是不难选择的。
年轻人应该学会理性分析,选择一条利人利己的道路,这样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一个人容易迷路,与人同行走得更远
每个人都需要朋友。结识一些互相欣赏、有情有义的朋友对一个人的事业、生活是极其重要的。然而,人心有异,在交朋友之前,年轻人要学会洞察其是否有真朋友的心怀。只有选择了对的朋友,对我们才更有益、更有帮助。
吴明上大学后违背父母的意愿,许诺医学专业,专心于创作。值得庆幸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知名的专栏作家田恬,她们成了知心朋友,无所不谈。经田恬悉心指教,吴明不久便寄给父母一张刊登自己文章的报纸。一个人在挫折时得到的帮助是很难忘的,更何况是朋友。吴明与田恬关系很好。她们一同参回鸡尾酒会,一同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吴明还把田恬介绍给所有她认识的人。
但这时地的田恬正面临着不为人知的困难,她已经拿不出与名声相当的作品了,创作源泉几近枯竭。
一次,当吴明把她最新的创作计划毫无保留地讲给田恬听的时候,田恬心里闪过一丝光亮。她仔细听完,不住地点头,脑中产生了一个罪恶的想法。
不久,吴明在报纸上看到了她构思的创作,文笔清新优美,署名是“田恬”。吴明谈到她当时的心情时说:“我痛苦极了,其实,如果她当时给我打一个电话,解释一下,我是能够原谅她的,但我面对报纸整整等了3天,也没有任何音讯。”
半年之后,吴明在图书馆遇到了田恬,她们互相询问了对方的生活,很有礼貌地握手告别。
自那件事以后,她们两个都停止了创作。
可见,交友时要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一个人交往时要塑料对方和你交往的动机是什么,是看重你的人还是别的。如果是纯粹看重你的钱和势或其他利益,那就不必深交。
应该明确的是,朋友的甄选并不能单凭你感情上的好恶作为标准。因为你如果只是凭自己喜欢与否来选择朋友,那会使你失去很多的价值的朋友。有的人可能你第一眼看上去感觉就不舒服,或者因为他模样长得怪,或者因为他不以卫生,或者因为他语言不雅,但这只是你的第一印象,也许在你了解他以后,会觉得他是你最可信赖的朋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看对方周围都是些什么人,即可知道他是否值得你交。如果对方的朋友都是一些不三不四、不伦不类的人,他的素质就不会太高;如果他结交的都是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他自己的修养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了解一个人的朋友,也就了解了这个人。
想了解一个人还可以观察他是怎么对待别人的。人在得意时,特别爱诉说他与别人交往的情景,他说的时候是无意的,不会想到他与被说人有什么关系,所以,一般比较真实。
如果对方当着你的面说自己如何占了别人的便宜,如何欺骗了对方,等等,那你以后就得对他注意一点了,他有可能也会这么对你。
有一种人可能当面批评你,指出你的缺点来,却又在你面前夸奖别人的优点,你也许不愿接受他的这种直率,但这种人却是非常值得信赖的,可以做你的朋友。
要知道哪些人不可交往,关键是要在生活中对其行为有比较理性的判断,如此你便会交到真正的朋友。
马在有了马蝇后,才会跑得更快
1996年世界爱鸟日这一天,芬兰维多利亚国家公园应广大市民的要求,放习了一只在笼子里关了4年的秃鹰。3天后,当那些爱鸟者们还在为自己的善举津津乐道时,一位游客在距公园不远处的一片小树林发现了那只秃鹰的尸体。解剖发现,秃鹰死于饿狼。
秃鹰本来是一种非常凶焊的鸟,甚至可与美洲豹争食。然而由于它在笼子里关得太久,远离天敌,结果失去了生存能力。
无独有偶。一位动力学家在考察生活于非洲奥兰治河两岸的动物时,注意到河东岸和河西岸的羚羊不一样大,前者繁殖能力比后者更强,而且前者每分钟奔跑的速度比后者要快13米。他感到十分奇怪,既然环境和食物都相同,何以差别如此之大?为了解开其中之谜,动物学家和当地动物保护协会进行了一项实验:在两岸分别捉10只羚羊送到对岸生活。结果,送到西岸的羚羊发展到14只,而送到东岸的只剩下3只,另外7只被狼吃掉了。谜底终于被揭开了,原来东岸的羚羊之所以身体强健,是因为它附近住着一个狼群,这使羚羊天天处在一个“竞争氛围”中。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变得越来越有“战斗力”。而西岸的羚羊弱不禁风,恰恰是因为缺少天敌,没有生存压力。
的自然的法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对手,自己就不会强大;没有敌人,就没有胜利可言。
和大自然类似,人的一生,无论顺利还是坎坷,注定要扮演“战士”的角色,遭遇大大小小的对手或“敌人”。战场上的真刀真枪自不必说,哪怕是在和平年代里,大到创新事业,小到一场牌局,同样需要艰苦奋战,才能稳操胜券。
其实,在许多时刻,敌人和对手都显得比朋友更真实,当他打败你时,绝对不会留什么情面;他嘲笑你时,那份冷酷更是刻骨铭心。是对手或敌人的强悍,让我们昼夜习武,练成一身好功夫;是对手或敌人的狡诈,使我们时刻保持警觉之心;是对手或敌人的强大,鞭策我们卧薪尝胆、韬光养晦;是对手或敌人的智慧,激励我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是对手或敌人的威胁,令我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对手或敌他的围追堵截,使们不断自我否定,使我们打败真正的敌人——我们自己;是对手或敌人的暂时麻痹或懈怠,才导致了我们的幸运和成功。
在第27届奥运会上,孔令辉在男子乒乓球单打决赛中,艰难地以3:2战胜瓦尔德内尔后,拿到了冠军。全国人民为之欢呼雀跃,而主持人白岩松说了一句让我们难忘的话:“我们感谢瓦尔德内尔。”
是的,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有了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和他多年来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让龚断世界乒坛的中国队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对手。这样的对手,可使我们更强大,我们要感谢这样的对手。
生活中,竞争是无处不在的,对手也是无处不在的。正因为对手的存在,我们才会产生要打败他而成为强者的念头。这是人渴望胜利的本性,也是社会赋予人的机会条件。有些对手阻碍我们成功,所以你追求成功;有些对手阻碍你生活,所以你偏要活下去。谁也不想被淘汰出局,让我们在对手的激励下,变得越来越强大吧。
一份研究资料显示,一年中一患一次感冒的人,得癌症的概率是经常感冒者的6倍。至于俗语“蚌病生珠”,则更说明问题。一粒沙子嵌入蚌的体内后,它将分泌出一种物质来治疗,时间长了,便会形成一颗晶莹的珍珠。
说到“对手”,我们想到的往往就是某种敌意戒备,但是,“对手”也可以成为我们的伙伴和朋友。年轻人给自己找一个对手,认识到别人和自己的差距,从而为自己确立一个奋斗目标。给自己找的竞争对手,不能太强,太强了会让你感觉高不可攀,反而打击你的信心;也不能太弱,那样就无法很好 地激励你的潜能。最好的竞争对手,日比你稍微强一点,他在某一方面值得你学习,最重要的是,你从他身上能感觉到,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能够赶超他,这样才更会有动力。
不仅“做事”,更要“做成事”
有一次,刘墉和女儿一起浇花。女儿很快浇完了,并准备出去玩。刘墉叫住她问:“你看看爸爸浇的花和你浇的花有什么不一样?”
女儿看了看,没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于是刘墉将两人浇的花连根拔了起来,女儿一看,脸就红了,原来爸爸浇的水都浸透到了根上,而自己浇的水仅仅只将表面的土淋湿了。
刘墉语重心长地教育女儿:做事不能只做表面功夫,一定要彻底,做到“根”上。
做事并不难,人人都在做,天天都在做,难的是将事做成。做事和做成事是两个不同的观念,做事只是基础,而只有将事做成,你的任务才算真正完成了。做事其实也和浇花一样,如果只是敷衍了事,做了跟没做一样,那就等于在浪费时间。这就是很多看起来一天到晚很忙的人忙而无果的主要原因。
有的人经常说:“我努力了,所以我问心无愧。”而老板喜欢说的却是:“我看到你努力了,让请给我结果。”许多人说结果不是最重要的,这是一种非常可笑的观点,怀着这种所谓的“超然”心态去做事,其结果往往是无法超然的失败。这种人所看重的“内心的体验”也只不过是失败带来的遗憾和伤感。这咱遗憾和伤感或许是诗人们创作的源泉,但对于我们绝大多数靠努力来生活的普通人来说,没有任何帮助。
崔律、刘冬、何蝶不仅是中学同班同学,而且是大学同班同学,更是同一天进入同一家公司的同事。
但是他们的薪水却不相同:崔律的月薪是3000元,刘冬月薪2500元,何蝶月薪2000元。有一天,他们的中学老师来看望他们,得知他们薪水的差距之后,老师就去问总经理:“在学校,他们的成绩都差不多呀,为什么毕业一年就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总经理听完老师的话,笑着对老师说:“在学校他们是学习书本里的知识,但在公司,却是要行动、要结果。公司与学校的要求不同,员工表现也与学校的考试成绩不同,薪水作为衡量的标准,就自然不同呀!”
看到老师仍然满脸不解的样子,总经理对老师说:“这样吧,我现在叫他们三个做相同的事情,你只要看他们的表现,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总经理把他们三个都找来,然后对他们说:“现在请你们去调查一下停泊在港口的船。船上毛皮的数量、价格和品质,你们都要详细的记录下来,并尽快给我答复。”
一小时后,他们三人都回来了。
何蝶先做了汇报:“那个港口有一个我的旧识,我给他打了电话,他愿意帮我们的忙,明天给我结果。我为了保证他明天给我结果,我准备今晚请他吃饭,请您放心,明天一定给您结果。”
接着,刘冬把船上的毛皮数、品质等详细情况给了总经理。
轮到崔律的时候,他首先报告了皮毛的数量、品质等情况,并且将船上最有价值的货品详细记录了下来。然后表明,他已向总经理助理了解到总经理的目的,是要在了解货物的情况后与货主谈判。于是,他在回程中,又打电话向另外两家毛皮公司询问了相关货物的品质、价格等。
此时,总经理会心一笑,老师恍然大悟。
相信看到这种情况后,任何一个人都会像那位老师一样,一下子就明白了。
称职者只满足于做事,最棒者却要做成事,正如例子里的崔律。做成事你才能永远领先他人一步,许多人在工作中或生活中满足于做事,认为工作只要过得去就行,没有必要做到最好,但是那些在自己工作中做出了非凡成绩的人都是以做成事为目标的。
年轻人一定要树立把事情做成的心态,不仅要“做事”,还要“做成事”。
完成到完美,并不是一步之遥
“做对了,才叫做了”,这名话一针见血了指出了许多年轻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只是满足于“做”,却不重视是否把事情做好了。所以表面看起来,整天在付出、在努力、在忙,这是这种忙是穷忙、瞎忙。
老板对小张越来越不满意了。可究竟为什么,连老板自己也说不太清楚。他只知道,小张每次都能把他交待的事情完成,却不能让他满意。
有一次,老板让小张帮忙查一下北京主要宾馆的情况,因为有个重要的客户要过来,老板自然要好好地招待一番。
小张接到任务就忙开了。半天之后,小张给老板发来了一封电子邮件,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20多家宾馆的众多信息,包括宾馆等级、地理位置、服务质量,等等。老板看到这封邮件就皱起了眉头,显然,他不是很满意。他希望看到的是简洁明了的说明,最好有一些小张的建意,比如,哪家宾馆的菜做得好,或哪家的服务会比较适合这位客户。但这些信息老板都没有看到。
但老板又不好指责小张,因为小张确实将老板交待的工作做了,而且也尽快完成了。所以,问题恐怕就出在小张并没有把工作做对。
职场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会不打折扣地完成老板交代的任务,并且不会发生方向偏差,也就是说能把老板布置的工作完成。然而,他们还欠缺了一点主动性和一点变通能力,还不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把事情做好。
“做了”与“做对”,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本质区别。前者只是走过场甚至是糊弄人,后者却意味着对工作的负责。做工作,绝对不能满足于“做了”。满足于“做了”,不紧会浪费资源,更可怕的是自欺欺人,既有可能将自己麻痹,也有可能使单位疏忽乃至麻痹,于是,该有的效率出不来,没有想到的陷阱和危机却可能不期而至。沃尔玛的创始人沃尔顿年轻时收到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却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学费而面临失学的危机。于是他决定趁假期去打工,像父亲一样做名油漆工。
沃尔顿接到了为一大栋房子刷油漆的业务,尽管房子的主人迈克尔很挑剔,但给的报酬很高。沃尔顿很高兴的接下了这桩生意。在工作中,沃尔顿自然是一丝不苟,他认真和负责的态度让几次来查验的迈克尔感到满意。这天,是即将完工的日子。沃尔顿为拆下来的一扇门板刷完最后一遍漆,刚刚把它支起来晾晒。做完这一切,沃尔顿长出一口气,想出去歇息一下,不想却被脚下的砖头绊了一下。这下坏了,沃尔顿碰倒了支起来的门板,门板倒在刚粉刷好的雪白的墙壁上,墙上出现了一道清晰的痕迹,还带着红色的漆印。沃尔顿立即用切刀把漆印切掉,又调了些涂料补上。可是做好这些后,他怎么看怎么觉得补上去的涂料色调和原来的不一样,那新的一块和周围的也显得不协调。怎么办?沃尔顿决定把那面墙重新刷一遍。
大约用了半天时间,沃尔顿把那面墙刷完了。可是,第二天沃尔顿又沮丧的发现新刷的那面墙还是显得以调不一致,而且越看越明显。沃尔顿吧了口气,决定再去买些材料,将所有的墙重刷,尽管他知道这样做,他要花比原来多一倍的本钱,他就赚不了多少钱了,可是,他还是决定重新刷一遍。
他刚把所需的材料买回来,迈克尔就来验工了。沃尔顿向他道歉,并如实地将事情和自己内心的想法说了出来。迈克尔听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活尔顿竖起了大拇指。作为沃尔顿负责态度的奖励,迈克尔愿意赞助他读完大学。最终,沃尔顿接受了帮助。后来,他不仅顺利读完大学,毕业后还娶了迈克尔的女儿为妻,进入了迈克尔公司。10年后,他成了这家公司的懂事长。
现在提起世界上最大的沃尔玛零售公司无人不知,可是没有多少人知道,其创始人当年曾是刷墙的穷小子。一面墙改变了沃尔顿的命运,更确切的说,是他这种“做对了,才叫做了”的精神改变了他的命运。
做了不等于做好了,只有做好了才叫做了。把问题解决好,才算得上是合格地完成了该做的事。年轻人只有把“做对”作为执行的关键,才能圆满地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