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的烛火燃到第三更时,慕容珩终于放下手中的奏折。指尖在 “北境雪灾,流民逾万” 的字迹上轻轻摩挲,鎏金护甲与宣纸摩擦出细碎的声响。殿外寒风卷着雪粒子拍打窗棂,她起身走到落地窗前,望着宫墙之外漆黑的夜空,目光仿佛能穿透风雪,直抵千里之外的雁门关。
“陛下,镇北将军急报。” 内侍监总管李德全轻手轻脚走进殿内,将一份火漆封口的奏折递到案上,“北狄趁雪灾突袭,已破三座烽燧,前锋距雁门关不足五十里。”
慕容珩接过奏折,指尖触及冰冷的羊皮纸,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刀。她转身回到龙椅上,迅速浏览奏折内容,眉头微蹙:“北狄可汗倒是会选时机,知道朕此刻分身乏术。” 她抬手召来兵部尚书,“传朕旨意,命羽林卫左营即刻驰援雁门关,由副将秦朗统领;再令户部从京畿粮仓调粮十万石,运往北境赈灾,务必保证流民有饭吃、有衣穿。”
“陛下,羽林卫左营是京畿防卫主力,若调往雁门关,京城防务恐有疏漏。” 兵部尚书面露难色,“不如从周边州府调兵?”
慕容珩抬眸看他,目光沉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周边州府兵力分散,调兵需耗时半月,等他们赶到,雁门关早已失守。北狄此次来势汹汹,若不迅速击退,恐会引发连锁反应,到时候不仅北境不安,内地也会人心惶惶。京畿防卫有羽林卫右营和禁军,足以应对突发状况。” 她顿了顿,语气缓和了些,“至于赈灾粮款,你让户部尽快落实,若有官员敢从中克扣,无论职位高低,一律从严处置。”
兵部尚书不敢再反驳,躬身领旨退下。李德全看着慕容珩疲惫的面容,忍不住劝道:“陛下,您已经连续批阅奏折三个时辰了,不如先歇息片刻,喝碗参汤暖暖身子?”
慕容珩摆了摆手,目光再次落回奏折上:“流民安置之事关乎国本,不能有丝毫懈怠。你去将吏部尚书叫来,朕要问问他,各地官员赈灾的情况如何了。”
李德全无奈,只好转身去传旨。慕容珩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脑海中浮现出三年前登基时的场景。那时朝堂动荡,宗室诸王觊觎皇位,边境战火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她在一片质疑声中登上皇位,有人说她一个女子,根本无法掌控这庞大的王朝;有人说她手段狠辣,为了皇位不惜残害宗亲。可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守住这片江山,护住天下百姓。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紧接着,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母后,您还没歇息吗?”
慕容珩抬头,看到年仅五岁的太子慕容瑾穿着厚厚的棉袄,由乳母牵着走进殿内。小家伙的脸颊冻得通红,眼神却明亮如星。慕容珩心中一暖,起身走过去,将他抱在怀里:“瑾儿怎么还没睡?天这么冷,冻着了怎么办?”
“儿臣听说母后还在处理公务,特意让御膳房做了您爱吃的莲子羹,想给您送过来。” 慕容瑾伸出小手,摸了摸慕容珩的脸颊,“母后,您的脸好凉,是不是冻着了?”
慕容珩笑了笑,在他额头上亲了一下:“母后不冷,瑾儿乖,快把莲子羹喝了,然后回东宫睡觉。”
“儿臣要陪母后一起喝。” 慕容瑾固执地说道,然后从乳母手中接过食盒,小心翼翼地打开,将一碗热气腾腾的莲子羹端到慕容珩面前,“母后,您快喝吧,不然就凉了。”
慕容珩接过莲子羹,小口喝了起来。甜糯的莲子在口中化开,暖意顺着喉咙蔓延到四肢百骸,疲惫似乎也减轻了不少。她看着怀中的慕容瑾,心中涌起一股柔软的情绪。这个孩子,是她在这冰冷宫墙中唯一的慰藉,也是她守护这片江山的动力。
“母后,北境的百姓是不是很可怜?” 慕容瑾忽然问道,“儿臣今天听宫女姐姐说,北境下了很大的雪,好多人都没有饭吃,没有房子住。”
慕容珩心中一怔,随即温柔地摸了摸他的头:“是啊,北境的百姓现在很困难,所以母后要尽快想办法帮助他们。瑾儿记住,身为皇室子弟,最重要的就是要心系百姓,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慕容瑾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儿臣知道了,母后。等儿臣长大了,也要像母后一样,做一个好皇帝,保护天下百姓。”
慕容珩欣慰地笑了,将他紧紧抱在怀里。窗外的风雪依旧,可殿内却充满了暖意。她知道,前路或许依旧艰难,但只要有这份守护江山、心系百姓的信念,她就一定能带领大靖王朝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第二天一早,慕容珩便带着太子慕容瑾登上了城楼。此时,京畿的百姓正自发地聚集在城楼下,为即将驰援雁门关的羽林卫将士送行。百姓们手中拿着棉衣、食物,不停地往将士们手中塞,口中还喊着 “将士们辛苦了”“一定要平安回来”。
慕容珩看着这一幕,眼中泛起了泪光。她转身对身边的太子慕容瑾说:“瑾儿你看,这就是我们的百姓。只要我们真心待他们,他们就会永远支持我们。”
慕容瑾用力地点了点头,目光坚定地看着城楼下的百姓和将士们。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马蹄声。慕容珩抬头望去,只见一支浩浩荡荡的军队正朝着城楼的方向驶来。为首的将领正是副将秦朗,他身着铠甲,手持长枪,目光锐利如鹰。
秦朗来到城楼下方,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末将秦朗,参见陛下!羽林卫左营将士已集结完毕,随时可以出发!”
慕容珩高声说道:“秦将军,朕命你即刻率军驰援雁门关,务必击退北狄,守住我大靖的疆土!朕和百姓们在这里等着你们凯旋!”
“末将领旨!定不辱使命!” 秦朗高声应道,然后起身翻身上马,大手一挥,“将士们,出发!”
号角声响起,将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朝着北境的方向进发。百姓们挥舞着手中的旗帜,高声为将士们送行,声音响彻云霄。
慕容珩站在城楼上,望着将士们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期待。她知道,这场战争不仅关乎北境的安危,更关乎大靖王朝的未来。她一定会带领着大靖的百姓,渡过这场难关,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日子一天天过去,北境的战报不断传来。起初,羽林卫将士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多次击退北狄的进攻,守住了雁门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北狄的援军不断增多,羽林卫将士伤亡惨重,粮草也逐渐短缺。
慕容珩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她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有人建议与北狄议和,有人建议继续增兵。慕容珩陷入了沉思,议和虽然能暂时缓解危机,但会让大靖王朝颜面扫地,而且北狄贪得无厌,日后必定会再次来犯;继续增兵,则会导致京畿防务空虚,一旦内地出现叛乱,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这时,户部尚书匆匆走进殿内,递上一份奏折:“陛下,北境流民安置工作已基本完成,各地官员都在积极组织流民开垦荒地,恢复生产。而且,南方各州府的赈灾粮款也已陆续运抵北境,粮草问题得到了缓解。”
慕容珩心中一喜,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她立刻说道:“既然粮草问题得到了缓解,那我们就有足够的底气与北狄周旋。传朕旨意,命羽林卫右营副将赵毅率军两万,携带充足的粮草,驰援雁门关;再令礼部侍郎前往北狄军营,与北狄可汗谈判,试探他们的底线。”
大臣们纷纷领旨退下,慕容珩再次来到落地窗前,望着北境的方向。她相信,只要君臣同心,百姓支持,大靖王朝一定能渡过这场危机。
半个月后,北境传来了好消息。赵毅率领的援军赶到雁门关后,与秦朗会合,对北狄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北狄将士久攻不下,粮草又被羽林卫截断,士气低落。再加上礼部侍郎在谈判中据理力争,北狄可汗无奈之下,只好同意与大靖王朝议和,签订了和平协议,承诺十年内不再侵犯大靖边境。
消息传回京城,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这场胜利。慕容珩站在紫宸殿的屋顶上,望着城中欢庆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知道,这场胜利不仅守住了大靖的疆土,更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从那以后,慕容珩更加勤政爱民,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在她的治理下,大靖王朝日益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边境安宁无事,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多年后,太子慕容瑾继承皇位,成为了大靖王朝的新一代君主。他谨记母亲的教诲,心系百姓,励精图治,延续了大靖王朝的繁荣景象。而慕容珩则退居后宫,安享晚年。每当她想起自己年轻时治理国家的点点滴滴,心中都会充满自豪。她知道,自己没有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没有辜负这片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