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小满,磨石峪的槐花再一次开得像雪堆。村东头新盖的砖瓦房前,挂着块红底黄字的木牌 ——“甜封雨姐农家院”,院门口的老槐树下,两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追着蝴蝶跑,银铃般的笑声裹着槐花甜香,飘得满村都是。
屋里的灶台上,雨姐正忙着烙槐花饼。她系着熟悉的大花围裙,手腕上多了只银镯子,是甜封去年去县城赶集时给她买的,此刻随着揉面的动作轻轻晃着。甜封从后院拎着刚摘的荠菜走进来,见她额角沾了面粉,伸手替她擦掉,指尖在她脸颊上轻轻蹭了蹭:“慢点儿烙,孩子们还在外面玩,不急着吃。”
“你懂啥?” 雨姐笑着拍开他的手,往饼铛里舀了勺面糊,“娃们最爱吃刚出锅的热饼,凉了就没那股香劲儿了。对了,老蒯叔说下午要带城里来的客户看粉条作坊,你记得把咱新磨的红薯粉拿出来让他们尝尝。”
甜封应了声,走到窗边往外看。后院的粉条作坊里,几个村民正忙着漏粉条,蒸汽腾腾地往上冒,隔着窗户都能闻到红薯的清香。自从两人和好后,他们不仅把老仓库改成了标准化的手作粉条作坊,还在村里办起了电商培训班,教邻里们开直播、做包装。如今的磨石峪,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偏僻的小山村,每年来买粉条、住农家院的游客络绎不绝,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红火起来。
“爹!娘!” 院外传来小姑娘的喊声,大女儿甜甜举着个装满槐花的竹篮跑进来,小女儿蜜蜜跟在后面,手里攥着朵刚摘的蒲公英,“俺们摘了好多槐花,娘你再烙点槐花饼呗!”
雨姐放下手里的铲子,蹲下身接过竹篮,捏了捏甜甜的脸蛋:“好,娘再烙两锅,给你们留着当点心。不过下次摘槐花要小心,别摔着了。”
甜封走过来,抱起蜜蜜放在肩头,指着院外的菜地说:“走,爹带你们去摘西红柿,晚上给你们做西红柿炒鸡蛋,好不好?”
“好!” 两个小姑娘齐声应着,跟着甜封往后院走。雨姐看着他们的背影,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她低头看着灶台上金黄的槐花饼,想起第一次给甜封烙饼的场景,那时的老仓库还是破破烂烂的,如今却成了他们一家人的依靠,心里满是踏实。
傍晚时分,老蒯带着客户从粉条作坊回来,一进院就喊:“甜封!雨姐!今天这客户说了,要跟咱签明年的供货合同,还想跟咱合作搞乡村旅游呢!”
甜封赶紧迎上去,给老蒯递了瓶井水:“叔,您先歇会儿,咱慢慢说。雨姐刚烙了槐花饼,您也尝尝。”
雨姐把刚烙好的槐花饼端上桌,又炒了几个农家菜:荠菜炒鸡蛋、炖粉条、凉拌黄瓜,都是地道的乡村风味。几人围坐在桌前,边吃边聊,笑声不断。甜甜和蜜蜜坐在儿童椅上,拿着小勺子小口吃着饼,时不时跟老蒯撒娇,要他讲以前漏粉条的趣事。
饭后,甜封带着客户去看农家院的客房。房间里收拾得干净整洁,墙上挂着雨姐绣的十字绣,画的是磨石峪的雪景,屋顶上飘着雪花,院里的老槐树下,一家人正围着暖炉说话,温馨得很。客户看着十字绣,笑着说:“甜封,你这日子过得可真幸福,难怪粉条做得这么香,都是带着家的味道啊。”
甜封笑了笑,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刚来时的迷茫,想起和雨姐的争吵,想起那些一起奋斗的日子,如今终于有了属于他们的家,有了可爱的孩子,有了蒸蒸日上的事业,还有村里相亲相爱的邻里,这大概就是最圆满的生活了。
回到屋里时,雨姐正给两个孩子讲故事。灯光下,她的侧脸温柔极了,银镯子在灯光下闪着淡淡的光。甜封走过去,坐在她身边,伸手握住她的手。雨姐抬头看他,眼里满是笑意,两人相视一笑,不需要太多言语,就懂了彼此的心意。
窗外的槐花开得正盛,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一家人身上。暖炉里的劈柴还在轻轻 “噼啪” 作响,屋里满是槐花饼的香气和幸福的味道。磨石峪的夜,安静又温暖,就像甜封和雨姐的家,藏着最朴实的美好,也藏着最长久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