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测试 / “小”吃货与马总的爱情

“小”吃货与马总的爱情

开始打字练习

秦淮河畔的桂花刚飘出第一缕甜香时,刘莎莎的小食铺迎来了位特殊的客人。男人穿着洗得发白的摄影马甲,背着磨旧的相机包,盯着菜单上的 “古法糖芋苗” 看了许久,轻声问:“这糖芋苗,是用鸭血糯打底,加桂花蜜收稠的做法吗?”​

莎莎正擦着琉璃茶杯的手顿了顿 —— 这是她外婆传下来的独家诀窍,连老客都未必留意。抬头时撞进一双含笑的眼睛,男人举了举相机:“我叫马安旭,拍美食纪录片的。听说你这儿有南京最正宗的老味道。”​

那天马安旭拍了整整三小时:杂酱面浇头在铁锅里滋滋作响的瞬间,红糖发糕蒸好后蓬松回弹的模样,还有莎莎撒桂花时指尖沾着金粉的特写。收工时已近黄昏,莎莎煮了碗刚研发的芋圆甜汤,多加了两勺他念叨过的桂花蜜:“算谢礼,下次拍纪录片记得叫上我探点。” 马安旭笑着应下,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像秦淮河上的灯笼。​

此后马安旭成了小食铺的常客,两人的缘分总绕不开食物。他会带她去夫子庙临河的甜品店,抢二楼转角的景观位,看画舫划过时光时,分食一盒秦淮八绝点心;她则领他钻进老门东的巷弄,在青砖黛瓦间找到藏在书屋旁的淮扬菜馆,就着书香吃一份拆烩鱼头羹。有次拍玄武湖周边美食,马安旭特意租了画舫,在 “夜泊秦淮近酒家” 的诗意里,给莎莎递上温热的糖芋苗:“知道你爱这口,特意让老板留的。”​

爱情藏在最细碎的烟火里。马安旭记住了她做杂酱面要加一勺猪油才够香,买水豆腐只认菜市场张大爷的嫩货;莎莎摸清了他喝咖啡要配半块红糖发糕,拍素材熬夜后得喝碗生姜水。小食铺的留言墙上,渐渐多了张拍立得:马安旭举着相机,莎莎捧着刚出炉的发糕,背景是飘着香气的灶台。​

转折发生在那年冬天。莎莎的外婆病重,她关了店回老家,临走时把杂酱面配方塞给马安旭:“帮我照看铺子,等我回来。” 那些日子,马安旭每天天不亮就到店,照着配方熬骨汤、切臊子,连张叔送盐水鸭都诧异:“这浇头味道,跟莎莎做的一模一样。” 他还把两人探过的店拍成短片,配文 “等你回来继续寻味”,在社交平台收获满屏祝福。​

外婆康复那天,莎莎刚推开小食铺的门,就闻到熟悉的香味。马安旭系着她的碎花围裙,正给客人端面,看见她时手一抖,汤汁差点洒出来。当晚打烊后,他从相机包掏出个锦盒,里面不是钻戒,而是枚用桃木刻的小勺子,柄上刻着 “莎莎寻味记”:“我拍过很多美食,但最想记录的,是跟你一起做饭的余生。”​

如今小食铺的菜单多了个 “旭旭特供” 栏:马安旭改良的咸蛋黄豆腐羹,莎莎研发的咖啡味发糕,都是两人磨合出的专属味道。留言墙最显眼的位置,贴着张泛黄的便签,是马安旭写的:“最好的纪录片,是和你一起把柴米油盐,过成诗和远方。” 而窗边的琉璃杯里,永远泡着冷萃茉莉茶,茶香混着桂花甜,成了秦淮河畔最动人的烟火气。​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发布,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