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陆九渊的学问,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王阳明不得不加入朱陆异同的辨论中,虽然表面上朱子学盛行一时,人们却不能否认陆学潜藏的事实,自元朝中叶开始,朱陆同异的辩论就已经出现,王阳明自然也不能摆脱这一风潮。
后来,朱熹的高徒陈淳极力排斥陆学,再加上朱子学比陆学更符合当时的时代精神,所以在陆九渊去世后,朱子学便逐渐兴盛起来,陆九渊有四大高徒-沈焕、舒璘、袁燮和杨简。人称四明四先生或明州四先生,陆九渊死后,他的四大高徒在浙江四明今宁波地区讲学,所以陆学主要在四明在区留存下来。由于受陈淳排斥陆学的影响,陆学一蹶不振,逐渐陷入衰败。至元代朱子学被指定为科举之学,迎来了大繁荣,而陆学基本上仍处于隐藏不露的状态。
朱熹和陆九渊死后,虽然朱子学派极力排斥陆学,但是陆九渊的心学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朱子学,这一过程类似于宋代儒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心学的形成与发展,在宋代当时的儒学界也极力排斥禅学和道家之学,却不知不觉地受它们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儒学的形而上学和心学,朱熹的再传弟子著名大儒真德秀可能也是因为受陆学的间接影响,所以才创作了心经,论述了从古至今的心法,自宋末一直到元代学术界已经出现了朱陆二学殊途同归的看法。
元代朱子学的大儒吴澄认为,陆学主张的是尊德性,朱子学主张的是道问学,二者同等重要,没有轻重之分,所以吴澄也被认为是陆学派的儒学家,后来,思想界又兴起了朱陆异同的辩论。元末的赵东山、明初的程敏政认为,虽然朱子学和陆学存在差异,但它们所追求的结果是一一致的。朱子学没有忘记尊德性,陆学也没有忘记道问学,尽管朱熹在年轻时和陆九渊的立场相异,但是晚年他和陆九渊的立场趋于一致。
到明代后,朝廷更加重视朱子学,不仅将其指定为科举之学,还打压提倡陆学的人士,从而在表面上形成了朱子学兴盛、陆学悄无声息的态势。但是实际上,不少明朝大儒已经把心上功夫当作自己做学问的要旨,出现了重视心学的倾向,朱子学和陆学在暗地里相互接近,相互影响,最终出现了一位专门提倡心学的朱子学者-陈献章。
清初大儒黄宗羲把陈献章的心学视作阳明学的先导,但陈献章的心学是主静心学,而王阳明的心学则是承继陆九渊,是主动心学,二者的方向明显不同,陈献章的心学沿袭的是朱子学,因此可以说是宋学,而王阳明的心学沿袭的是陆九渊的心学,因此可以说是明学。这也恰好体现了宋代精神和明代精神的差别,一个主静、一个主动。
如果能够领悟到致知和力行的本体是统一的,那么理解知行合一说就会变得很简单,如果不是通过这种体认,而是单纯的依靠理论去解释知行合一中,理解起来就会很困难。王阳明曾经从各种角度论证过知行合一说,综合起来看,经他阐述,知行合一说的实质已经变得非常明晰了。
在王阳明看来,如果能够体认到知行的本体,那么知行合一说就很容易理解了。王阳明晚年时认识到知行的本体就是良知,这样一来,知行合一说就变得更加具体了,但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并不是仅仅作为一种知识让人们去理解的,而是需要人们深切的体认的。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学说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还将予以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