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有一生:从啼哭到沉静的人间漫游
如果真能托生成人,我的人生大抵不会是聚光灯下的传奇,更像老城区那盏挂在屋檐下的白炽灯 —— 白日里藏在树荫里不显眼,夜里亮起来,刚好能照着回家的路、窗台的花,还有一家人围坐吃饭时的谈笑声。从第一次裹着襁褓的啼哭,到最后闭眼前手边的温茶,这一辈子该是由无数个 “小瞬间” 织成的布,摸起来有粗糙的褶皱,也有被岁月磨软的暖。
第一卷:裹着奶香的童年(0-12 岁)—— 巷弄里的时光都慢
我总觉得,我该出生在南方的小城。不是繁华的省会,是那种穿城走街只需半小时,雨天能听见雨打青石板 “嗒嗒” 响,夏天巷口有卖冰棍的自行车叮铃而过的地方。家里该是一栋两层的老房子,墙面上爬着爬山虎,一楼是客厅和厨房,二楼是我的小房间,窗台下摆着外婆做的布娃娃。出生那天该是个春天的清晨,我裹在印着小鸭子的襁褓里,第一次睁开眼时,看见妈妈凑过来的脸 —— 她头发还湿着,额头上有细密的汗,眼睛亮得像浸了温水,声音轻得怕惊着我:“宝宝醒啦。”
1. 三岁前:被抱着的 “小尾巴”
最初的记忆是模糊的,像蒙着一层纱,只记得几个清晰的片段:
外婆的竹摇椅:夏天的午后,外婆会把我抱在怀里,坐在院子里的竹摇椅上摇。她穿蓝色的土布褂子,身上有皂角的香味,手里拿着蒲扇,一边扇风一边哼童谣。我会揪着她的衣角,把脸贴在她的胸口,听她心跳的声音,还有远处卖豆腐的梆子声 “笃笃” 地飘过来。有时候我会睡着,醒来时嘴角沾着口水,外婆的衣襟也湿了一小块,她却笑着用袖口擦我的脸:“我们宝宝睡得香哦。”
爸爸的 “举高高”:爸爸在附近的工厂上班,每天傍晚回来,都会先洗手,然后把我举过头顶。我吓得抓紧他的头发,他却故意晃悠,说 “飞啦飞啦”,我从哭到笑,笑声能绕着院子转两圈。他口袋里总藏着糖,有时候是水果硬糖,有时候是奶糖,剥给我吃的时候,会假装要咬一口,我就赶紧把糖塞进嘴里,鼓着腮帮子瞪他。
第一次走路:一岁多的时候,我扶着墙站了很久,妈妈蹲在对面,张开手喊我 “过来呀”。我迈第一步时晃了一下,妈妈赶紧伸手,我却突然来了劲,跌跌撞撞扑进她怀里,她抱着我转了个圈,爸爸在旁边拍着手笑,外婆端着刚煮好的鸡蛋羹过来,说 “我们宝宝会走路啦,该吃鸡蛋补补”。那天的鸡蛋羹里,外婆放了一点点酱油,香得我吃了两碗。
三岁那年,我第一次去幼儿园。那天妈妈给我穿了粉色的小裙子,背着印着米老鼠的书包,我攥着她的手不肯放,幼儿园老师过来牵我时,我 “哇” 地哭了,喊着 “妈妈别走”。妈妈蹲下来,把我的刘海捋好,说 “放学妈妈就来接你,给你带草莓”。那天在幼儿园,我没怎么说话,坐在小椅子上看别的小朋友玩积木,直到下午妈妈来,手里真的提着一塑料袋草莓,我立刻扑过去,把一颗最大的草莓塞到她嘴里 —— 那时候还不懂 “爱” 是什么,只知道喜欢的东西要分给妈妈。
2. 小学:白衬衫与铅笔屑的时光
六岁上小学,学校就在巷口拐个弯,每天早上我背着书包走路上学,外婆会站在门口喊 “过马路要看车”。一年级的班主任是个姓王的女老师,梳着齐耳短发,说话很温柔。第一次考试,我考了双百,王老师在我的试卷上画了个小红花,我攥着试卷一路跑回家,撞进爸爸怀里,他正蹲在院子里修自行车,看到试卷,把手里的扳手一放,抱起我就往屋里跑,喊着 “老婆子,你看咱闺女考了双百”。那天晚上,妈妈炖了排骨汤,还煮了我爱吃的玉米,我啃着玉米,听爸爸跟邻居叔叔炫耀,心里甜滋滋的。
小学的日子像晒在阳台的白衬衫,干净又明朗,但也有小小的烦恼:
数学题的 “魔咒”:三年级开始学乘法,我总记不住乘法口诀,比如 “七九六十三”,我总说成 “七九五十六”。王老师放学后会留我在教室,拿着小黑板教我,她把口诀编成儿歌,“七九六十三,孙悟空打妖怪”,我跟着念了几遍,居然记住了。那天回家,我给妈妈背乘法口诀,她笑着摸我的头:“我们宝宝真聪明。”
同桌的 “小矛盾”:我的同桌叫李小梅,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有一次,她把我的铅笔盒碰掉了,铅笔撒了一地,我哭着跟她吵架,说 “我再也不跟你玩了”。那天下午,她偷偷塞给我一块巧克力,是那种包装纸亮晶晶的,她说 “这是我姑姑从上海带来的,给你吃”。我接过来,剥了纸分给她一半,我们又和好了 —— 原来小朋友的友谊,比巧克力还甜。
第一次 “登台”:四年级的时候,学校要开联欢会,王老师选我和李小梅表演合唱,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每天放学后在教室排练,我总紧张得跑调,李小梅会拍着我的手说 “别紧张,跟着我唱”。联欢会那天,我穿着妈妈新买的连衣裙,站在舞台上,看到台下爸爸举着相机,妈妈和外婆坐在第一排,笑着看我,我突然不紧张了,跟着音乐唱完了整首歌。下台后,外婆给我递了块手帕,说 “我们宝宝唱得真好听,汗都出来了”。
小学六年级毕业那天,我们全班同学在教室拍照,王老师站在中间,我们围着她,喊着 “茄子”。我手里拿着毕业照,心里有点难过,因为要和李小梅分开了 —— 她要跟着爸爸妈妈去北京。那天,她给我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我们永远是好朋友”,我把纸条夹在语文课本里,直到后来搬家,都没弄丢。
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我坐在院子里的竹摇椅上,外婆给我扇着蒲扇,我看着天上的星星,问她 “外婆,长大是什么样子的”。外婆笑着说 “长大就是你能自己煮面条,能帮妈妈做家务,还能想起小时候的事”。那时候我不懂,只觉得 “长大” 是件很远的事,却不知道,很快就要走进下一段时光了。
第二卷:带着风的少年(13-18 岁)—— 课桌上的心事与星光
十三岁那年,我考上了县里的初中,学校离家有点远,我开始住宿舍。第一次离开家,我抱着妈妈哭了很久,她说 “你已经是大姑娘了,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初中的教室在二楼,窗外有棵老樟树,夏天的时候,樟树的叶子会飘进窗户,落在我的课桌上,带着淡淡的香。少年的日子,像风一样快,有莽撞的快乐,也有藏在日记本里的心事。
1. 初中:课本里的小说与耳机里的歌
初中的我们,开始有点叛逆,总觉得自己长大了,能懂很多事:
课本里的 “小秘密”:语文课本的封皮里,我夹着一本小说,是琼瑶的《窗外》,上课的时候,我会把小说藏在语文书下面,偷偷看。有一次,班主任李老师走过来,我赶紧把小说合上,以为会被批评,可她只是笑着说 “上课要认真听讲,小说下课再看”。后来,她找我谈话,说 “喜欢看书是好事,但要分清楚时间,等你考上高中,老师送你一本更好看的书”。
耳机里的 “周杰伦”:那时候,周杰伦很火,班里的同学都在听他的歌。我攒了半个月的零花钱,买了一个 MP3,下载了《七里香》《青花瓷》,晚上躺在宿舍的床上,戴着耳机听,歌词里的 “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让我想起老家的巷子,心里有点想家。有一次,宿舍长发现我晚上听 MP3,没告诉老师,反而跟我一起听,她说 “我也喜欢周杰伦,他的歌真好听”。
青春期的 “小懵懂”:班里有个男生叫陈阳,篮球打得很好,每次上体育课,我都会坐在操场边的台阶上看他打球。他投篮的时候,阳光会落在他的头发上,亮晶晶的。有一次,我不小心把笔记本掉在地上,他帮我捡起来,笑着说 “你的笔记本封面真好看”,我当时脸都红了,赶紧接过笔记本跑开。那天晚上,我在日记本里写 “今天陈阳帮我捡了笔记本,他笑起来真好看”,写完后,把日记本锁在抽屉里,生怕被别人看到。
初中的日子,也有拧巴的时候:
和妈妈的 “争吵”:有一次,妈妈来学校看我,发现我的日记本放在枕头底下,她偷偷看了。我知道后,跟她大吵了一架,说 “你为什么要看我的日记,这是我的秘密”。妈妈哭了,说 “我只是担心你,怕你在学校受委屈”。后来,我冷静下来,跟妈妈道歉,她说 “以后妈妈不看你的日记了,但是你有什么事,要跟妈妈说”。那时候我才知道,妈妈的 “偷看”,是因为爱。
考试失利的 “眼泪”:初三模拟考试,我考得很差,尤其是数学,只考了 60 分。李老师找我谈话,说 “你平时很努力,这次只是没发挥好,别灰心”。我回到宿舍,躲在被子里哭,宿舍长过来安慰我,说 “我们一起复习,下次一定能考好”。从那以后,我们每天晚上在教室复习到熄灯,她帮我补数学,我帮她补英语。中考的时候,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那天我给妈妈打电话,她在电话里哭着说 “我的闺女真棒”。
2. 高中:试卷堆里的星光与朋友的约定
高中的校园很大,教学楼前有一个大操场,操场旁边有一排白杨树,秋天的时候,叶子会落下来,铺在地上像金色的地毯。高中的日子,是被试卷堆起来的,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熄灯,日子过得像钟摆一样规律,但也有温暖的瞬间:
高三的 “台灯”:高三那年,班里的同学都在拼命复习,我也不例外。每天晚上,我会在宿舍的书桌上放一盏台灯,复习到深夜。有一次,我复习到十二点,肚子饿了,同桌张丽从书包里拿出一包饼干,说 “这是我妈妈给我带的,你吃吧”。我们坐在书桌前,一边吃饼干,一边聊未来想考的大学,她说 “我想考上海的大学,听说上海的外滩很漂亮”,我说 “我想考南京的大学,南京有很多好看的梧桐树”。
操场边的 “谈心”:有一次,我因为压力太大,在操场边哭,陈阳走过来,递给我一张纸巾,说 “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你已经很努力了”。我们坐在操场边的台阶上,聊了很久,他说 “我想考北京的体育大学,以后当一名篮球教练”,我说 “我想考南京的师范大学,以后当一名老师,像李老师一样”。那天晚上,星星很亮,风很温柔,我觉得,有朋友陪着,再难的日子也能过去。
高考后的 “告别”: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我们全班同学在教室把课本抛向天空,喊着 “解放啦”。李老师走进教室,说 “恭喜你们,终于考完了,以后要常回来看老师”。我们围着李老师,拍了很多照片,有人哭了,有人笑了。后来,我考上了南京的师范大学,张丽考上了上海的大学,陈阳考上了北京的体育大学。我们在学校门口告别,说 “以后要经常联系,放假一起玩”。那天,阳光落在我们脸上,我第一次觉得 “长大” 这两个字,既紧张又期待。
少年的最后一个夏天,我坐在老家的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星星,想起初中时听的周杰伦,想起高中时堆在课桌上的试卷,想起朋友的约定,心里有点难过,也有点期待。外婆走过来,坐在我旁边,说 “我的宝宝长大了,要去南京上学了”,我抱着外婆,说 “外婆,我会经常回来的”。她笑着摸我的头,说 “好,外婆等你回来吃麦芽糖”。
第三卷:踩着荆棘的青年(19-35 岁)—— 职场的风雨与爱情的暖
十九岁那年,我背着行李,第一次坐火车去南京。火车开动的时候,妈妈在站台上哭着挥手,我也哭了,心里既害怕又兴奋。南京的师范大学很大,校园里有很多梧桐树,夏天的时候,树荫能遮住整条路。青年的日子,像踩在碎石路上,硌得脚疼,但也有花香 —— 有第一次独立的慌张,有职场的挫折,也有爱情的温暖。
1. 大学:图书馆的灯光与第一次恋爱
大学的生活很自由,我第一次学会自己洗被套、算生活费,也第一次知道,原来不是所有喜欢的事都能随心所欲:
专业的 “迷茫”: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刚开始觉得很有趣,能读很多小说,但后来发现,要背很多理论知识,比如《文学概论》《古代汉语》,有时候背到深夜,还是记不住。有一次,我在图书馆哭,旁边的学长过来安慰我,说 “我刚开始也这样,慢慢就会好的,你可以把理论和小说结合起来记”。后来,我试着把理论知识用到小说分析里,果然轻松多了。
社团的 “快乐”:我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每周都会有活动,大家一起讨论小说、写诗。有一次,我们组织了一场诗歌朗诵会,我朗诵了自己写的诗《梧桐树》,台下的同学都在鼓掌,社长说 “你的诗写得很有感情”。那天晚上,我很开心,觉得自己找到了喜欢的事。
第一次恋爱: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认识了隔壁班的男生林哲,他是学历史的,戴一副眼镜,很文静。我们是在图书馆认识的,他也在看《红楼梦》,我们聊起林黛玉,越聊越投机。后来,他约我去看电影,是一部爱情片,看完电影后,他说 “我喜欢你,你愿意做我女朋友吗”,我当时脸都红了,点了点头。
恋爱的日子很甜蜜,我们会一起去图书馆复习,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去玄武湖散步。他会记得我喜欢吃草莓,每次去超市都会买给我;我会记得他喜欢看历史书,生日的时候送给他一本《万历十五年》。但也有吵架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因为去哪里旅游的事吵架,他想去世博会,我想去苏州园林,我们冷战了两天,后来他妥协了,说 “我们先去苏州园林,再去世博会”。那时候我知道,爱情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要互相包容。
大学毕业那天,我们穿着学士服,在校园里拍照。林哲说 “我想考研,留在南京”,我说 “我想回老家当老师,陪在父母身边”。我们都沉默了,后来他说 “我支持你,不管你去哪里,我都会等你”。我哭了,说 “我们会一直在一起吗”,他抱着我说 “会的”。但后来,我们还是因为异地分了手 —— 他留在南京读研,我回老家当了老师,每天只能靠电话联系,慢慢的,话题越来越少,最后笑着说 “再见” 时,转身就红了眼睛。
2. 初入职场:地铁里的晨光与便利店的关东煮
回老家后,我考上了县里的一所中学,当语文老师。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的学生,我很紧张,说话都有点发抖,但看到学生们期待的眼神,我慢慢平静下来,开始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入职场的日子,像踩在碎石路上,硌得脚疼:
第一次被批评:有一次,我给学生上作文课,因为准备不充分,课堂气氛很沉闷,校长听课后,批评我说 “你要多准备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我躲在办公室里哭,同事王老师过来安慰我,说 “我刚开始也这样,慢慢就会好的,我们一起备课”。后来,我每次备课时,都会准备一些小游戏,比如让学生角色扮演课文里的人物,课堂气氛果然好了很多。
加班的 “深夜”:有一次,学校要举办文化节,我负责策划节目,每天加班到深夜。回家路上,便利店的关东煮是唯一的慰藉,我会买一串萝卜、一串海带,坐在便利店里吃,看着窗外的路灯,觉得有点孤单,但也觉得很充实。文化节那天,节目很成功,校长表扬了我,说 “你做得很好”,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租房的 “小委屈”:我租的小单间只有十几平米,冬天没有暖气,晚上睡觉要裹着两层被子。有一次,水管冻裂了,水漏了一地,我打电话给房东,他说 “明天再修”,我只能自己找拖把拖地,拖到凌晨一点,累得坐在地上哭。但第二天,学生们给我带了自家做的饺子,说 “老师,你昨天好像不开心,吃点饺子吧”,我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3. 遇见对的人:装修的争吵与父母的笑容
工作三年后,我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认识了张磊,他是一名医生,性格很温和。我们聊得很投机,他会听我讲工作中的趣事,也会跟我说医院里的故事。相处一年后,他向我求婚了,我答应了。
装修房子的时候,我们吵了很多次:他想把客厅刷成浅灰色,我想刷成米白色;他想买实木沙发,我想买布艺沙发。后来,我们各退一步,客厅刷成浅灰色,卧室刷成米白色,沙发买了布艺的,上面放了几个实木的靠垫。有一次,我们在建材市场选瓷砖,他说 “你喜欢就好”,我突然觉得,原来爱情不是非要争个输赢,而是愿意为对方妥协。
第一次带他见父母,妈妈在厨房忙活,炖了我最爱喝的排骨汤,爸爸拉着他说 “我女儿脾气倔,你多让着点”。张磊笑着说 “叔叔放心,我会好好照顾她的”。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饭,月光落在桌子上,妈妈笑着说 “我们宝宝终于找到幸福了”,我看着爸爸和张磊聊天,看着妈妈忙碌的身影,突然觉得,原来 “家” 就是这样 —— 有爱的人,有熟悉的味道,有说不完的话。
二十五岁那年,我们结婚了。婚礼那天,我穿着婚纱,挽着爸爸的手,走向张磊。爸爸把我的手交给张磊,说 “以后我就把女儿交给你了”,我哭了,张磊抱着我说 “我会一辈子对你好”。台下,妈妈和外婆在擦眼泪,李小梅从北京赶来,笑着说 “我就知道你会幸福的”。那天,阳光很好,风很温柔,我觉得,所有的等待和辛苦,都是为了这一刻的幸福。
三十岁那年,我们有了一个儿子,叫张小宝。第一次抱他的时候,那么小的一团,我连呼吸都不敢太用力。夜里起来喂奶粉,眼睛困得睁不开,却在看到他皱着眉头吃奶的样子时,忍不住笑出声。张磊会帮我换尿布、哄孩子,有时候我累得发脾气,他会抱着我说 “辛苦了,我来”。有一次,小宝发烧,我们半夜去医院,张磊抱着小宝,我拿着病历本,在急诊室里,他说 “有我在,别担心”,我突然觉得,有他在身边,再难的事也能过去。
三十五岁那年,我评上了高级教师,张磊也升了科室主任。那天晚上,我们带着小宝去吃西餐,小宝说 “爸爸妈妈真棒”,我看着他,又看看张磊,心里满是幸福。青年的日子,有过眼泪,有过委屈,但也有爱情的温暖,有家庭的幸福。我终于明白,原来 “成长” 不是变得越来越坚强,而是学会在委屈时不放弃,在幸福时懂珍惜。
第四卷:捧着暖的中年(36-60 岁)—— 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老去
三十六岁开始,日子好像慢了下来,不再像青年时那样慌慌张张,而是多了一份稳重和温柔。中年的日子,一半是家庭,一半是责任 —— 看着孩子长大,陪着父母老去,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寻找平衡,像捧着一杯温茶,既不烫口,也不凉手,刚好能暖到心里。
1. 陪孩子长大:家长会的骄傲与青春期的沟通
小宝上小学的时候,我每天早上送他上学,晚上陪他写作业。他像小时候的我,喜欢蹲在路边看蚂蚁,喜欢把捡到的小石子当成宝贝。有一次,他在学校得了 “三好学生”,拿着奖状跑回家,说 “妈妈,你看”,我抱着他,说 “宝宝真厉害”。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表扬他 “很懂事,乐于助人”,我心里比自己受表扬还开心。
小宝上初中的时候,开始有点叛逆,像少年时的我:
沉迷游戏:有一次,我发现他偷偷玩游戏,玩到深夜,我很生气,把他的手机没收了,他跟我大吵了一架,说 “你为什么管我这么严”。我哭了,说 “我只是担心你影响学习”。后来,张磊跟他谈话,说 “游戏可以玩,但要适度,我们可以约定,周末玩一个小时”。小宝同意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偷偷玩游戏。
早恋的 “小秘密”:有一次,我在他的书包里发现了一封情书,是班里的一个女生写的。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跟他聊天,说 “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喜欢过一个男生,但那时候妈妈知道,要先把学习搞好”。小宝不好意思地说 “妈妈,我知道了,我会跟她做好朋友的”。那天晚上,我很欣慰,觉得他长大了,能听懂我的话。
小宝上高中的时候,学习压力很大,像我当年一样。我会每天早上给他煮鸡蛋、热牛奶,晚上陪他复习到深夜。有一次,他模拟考试考得很差,躲在房间里哭,我说 “没关系,下次再努力,妈妈相信你”。高考的时候,他考上了南京的一所大学,跟我当年一样。送他去学校的时候,他说 “妈妈,你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我哭了,说 “有事给妈妈打电话”。看着他走进校园的背影,我突然觉得,原来孩子长大,就是慢慢离开我们的过程。
2. 陪父母老去:体检单的担忧与厨房的唠叨
四十岁以后,父母慢慢老了,妈妈开始忘事,比如刚放好的钥匙,转眼就忘了放在哪里;爸爸的腰越来越不好,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蹲在院子里修自行车。我会定期带他们去体检,每次拿到体检单,看到上面的 “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心里就很担心。
周末的时候,我会带着张磊和小宝回父母家,做他们爱吃的菜:妈妈喜欢吃红烧肉,我会提前把肉炖得软烂;爸爸喜欢吃饺子,我会和张磊一起包饺子。妈妈会在厨房帮我打下手,唠叨着 “你小时候的事”,比如 “你三岁的时候,把酱油当成饮料喝,差点哭了”“你上小学的时候,第一次考双百,高兴得睡不着觉”。我笑着听她唠叨,觉得这些事好像就在昨天。
有一次,妈妈生病了,住院了,我每天都去医院陪她,给她擦脸、喂饭。她拉着我的手说 “我老了,给你添麻烦了”,我哭着说 “妈妈,你别这么说,小时候你照顾我,现在该我照顾你了”。爸爸坐在旁边,默默地擦眼泪,说 “我们女儿长大了,懂事了”。妈妈出院后,我把他们接到家里住,方便照顾他们。每天早上,我会陪妈妈去公园散步,张磊会陪爸爸下棋,小宝会给他们讲大学里的趣事,家里充满了笑声。
3. 工作的平衡:同事的帮助与退休的期待
中年的工作,不再像青年时那样拼命,而是更注重平衡。我在学校里带了几个年轻老师,把自己的经验教给他们,像当年王老师教我一样。有一次,一个年轻老师因为学生调皮,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跟她一起找学生谈话,教她怎么跟学生沟通。后来,她跟我说 “谢谢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我很开心,觉得自己能帮到她。
五十岁以后,我开始期待退休,想跟张磊一起去旅游,去上海看张丽,去北京看李小梅,去南京看小宝。有一次,我们跟张磊商量退休后的计划,他说 “我们先去苏州园林,再去杭州西湖,然后去云南大理”,我说 “好,我们还要去看外婆的老家,她当年跟我说,那里有很多油菜花”。
六十岁那年,我退休了。学校为我举办了退休仪式,同事们都来祝贺我,年轻老师说 “谢谢老师这些年的照顾”,校长说 “你为学校付出了很多,祝你退休快乐”。我哭了,说 “谢谢大家,我会常回来看你们的”。退休那天,张磊给我买了一束花,说 “以后我们可以一起去旅游了”,我笑着说 “好”。
中年的日子,有过担忧,有过辛苦,但也有孩子的成长,有父母的陪伴,有工作的满足。我终于明白,原来 “中年” 不是衰老的开始,而是收获的季节 —— 收获孩子的孝顺,收获父母的安康,收获朋友的情谊,收获自己的成长。
第五卷:晒着太阳的晚年(61 岁以后)—— 阳台的摇椅与回忆的香
六十一岁开始,日子变得很慢,像老座钟的指针,不慌不忙。退休后的生活,没有了工作的压力,多了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 和张磊一起散步,带孙子,整理老照片,在阳台的摇椅上晒太阳,回忆着一辈子的事,觉得很满足。
1. 旅游的时光:风景的美与朋友的聚
退休后,我和张磊开始了我们的旅游计划。我们先去了苏州园林,走在亭台楼阁之间,看着假山流水,想起当年和张丽的约定,给她打了个电话,她说 “我也在苏州,我们一起吃饭吧”。我们见面的时候,她还是老样子,扎着马尾辫,笑着说 “这么多年没见,你还是这么年轻”。我们一起逛园林,聊起大学时的事,笑着说 “那时候真傻”。
后来,我们去了北京,看了天安门、故宫,还去了陈阳的篮球学校,他已经是一名篮球教练了,带着一群孩子打球。他看到我们,笑着说 “你们怎么来了”,我们一起吃了北京烤鸭,聊起高中时的事,他说 “当年我还帮你捡过笔记本,你脸都红了”,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们还去了南京,看了小宝,他已经工作了,在一家公司做程序员。他带我们去了玄武湖,走在湖边的小路上,想起当年和林哲一起散步的日子,心里有点感慨,但更多的是平静。小宝说 “爸爸妈妈,你们以后就住在南京吧,我照顾你们”,我说 “好,等我们想你们了,就来南京”。
旅游的日子,很开心,看了很多风景,见了很多老朋友,觉得这一辈子,能有这么多好朋友,真好。
2. 带孙子的快乐:童真的笑与岁月的暖
六十四岁那年,小宝结婚了,第二年,家里添了个小孙子,叫张乐乐。第一次抱他的时候,像抱小宝小时候一样,那么小的一团,我连呼吸都不敢太用力。乐乐很可爱,会笑的时候,眼睛眯成一条缝,像张磊。
每天早上,我会带乐乐去公园散步,他坐在婴儿车里,我推着他,看公园里的爷爷奶奶打太极、跳广场舞。乐乐会咿咿呀呀地说话,我会跟他说 “乐乐,你看,那是小鸟,那是花儿”。下午的时候,我会陪乐乐玩积木,他会把积木堆成房子,说 “奶奶,这是我们的家”,我笑着说 “真好看”。
张磊会陪乐乐下棋,虽然乐乐还不会下,但他会把棋子放在棋盘上,说 “爷爷,我们下棋吧”。有时候,我们会带乐乐回父母家,妈妈会给乐乐做红烧肉,爸爸会陪乐乐玩玩具,家里充满了笑声。
有一次,乐乐问我 “奶奶,你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我给他讲我小时候在巷口捡麦芽糖、在幼儿园哭的事,他听得很认真,说 “奶奶,你小时候真好玩”。我笑着摸他的头,说 “等你长大了,奶奶再给你讲更多故事”。
3. 回忆的时光:老照片的暖与人生的悟
七十岁以后,我的身体慢慢不如从前,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经常旅游,更多的时候,是坐在阳台的摇椅上晒太阳,整理老照片。老照片有很多,有童年时和外婆的合影,有小学时的毕业照,有初中时和李小梅的纸条,有高中时和陈阳、张丽的合影,有大学时和林哲的照片,有结婚时的婚纱照,有小宝小时候的照片,还有乐乐的照片。
每次整理老照片,我都会想起很多事:想起外婆的麦芽糖,想起王老师的小红花,想起高中时堆在课桌上的试卷,想起初入职场的辛苦,想起和张磊的争吵与包容,想起小宝的成长,想起父母的老去。这些事,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回放,有哭有笑,有遗憾有圆满,但更多的是温暖。
有一次,张磊坐在我旁边,看我整理老照片,他说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都老了”,我说 “是啊,但我们这辈子,过得很幸福”。他握着我的手,说 “有你在身边,真好”。风从窗户吹进来,带着桂花的香,阳光落在我们身上,很暖。
七十五岁那年,妈妈走了,走的时候很安详,我握着她的手,说 “妈妈,你放心,我会照顾好爸爸的”。爸爸很伤心,我每天都会陪他说话,给他做他爱吃的饺子,带乐乐来看他。后来,爸爸也走了,走的时候,他拉着我的手说 “我的闺女,这辈子辛苦你了”,我哭了,说 “爸爸,我不辛苦,能做你的女儿,我很幸福”。
八十岁以后,我很少出门了,大部分时间都坐在阳台的摇椅上,张磊会陪在我身边,给我泡一杯热茶,我们偶尔会聊起以前的事,有时候会沉默,但并不觉得尴尬。乐乐会经常来看我,给我讲他的工作和生活,他说 “奶奶,你要好好活着,我还要听你讲小时候的故事”。
我知道,我的人生快要走到尽头了,但我并不害怕,因为我认真地活过每一段时光 —— 童年有外婆的疼爱,少年有朋友的陪伴,青年有爱情的温暖,中年有家庭的幸福,晚年有张磊和乐乐的照顾。我像一颗种子,从发芽到开花,再到结出果实,最后回归土地,这就是人生啊,平凡,却又满是珍贵。
最后那天,是一个安静的清晨,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我的脸上,张磊握着我的手,乐乐坐在旁边,说 “奶奶,你醒醒,我给你带了你爱吃的草莓”。我想睁开眼睛,却怎么也睁不开,只能在心里说 “谢谢你们,这辈子,有你们真好”。然后,我慢慢地闭上了眼睛,嘴角带着微笑,因为我知道,我的人生,没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