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人之有愧于我,不可不忘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千万不可忘了;反之,别人倘若有愧对我们的地方,应该乐于忘记。不抱怨,,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和远观的智慧。有一句名言:“抱怨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抱怨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是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不抱怨的宽容之心得出众臣鼎力相助的,从而拉开了盛唐的序幕。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的郡丞,其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并亲自像隋炀帝检举揭发。后来,李渊灭隋后要手刃李靖,而李渊之子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强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同样是不抱怨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再说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做人没有变通思维,只抱怨旧恶,从而以恶报恶,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行的。王安石为相时,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降薪,贬官到了黄州,弄得苏东坡好不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没有抱怨王安石对自己的恶。王安石从宰相位子下台后,两人关系反倒好了起来。苏东坡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贬到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不想李吉甫不抱怨旧怨,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阴谋成了泡影。对此,陆贽深受感动,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图报复,款待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有的人就是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计较前嫌,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这样的人,典型的“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还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文中子《止学》云:“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得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意思是说:君子不抱怨以往的恩怨,抱怨以往的恩怨毁损害君子的品行。小人心有隙怨一定要报复,这样只能让自己毁灭。讲和而不争斗,这是谋略首先要考虑的。古来成大事者都是能够从长计议,向前看而不追忆他人过去的不是。古人古事,脍炙人口。以古为镜,可以净心灵,辨是非,明前途。不抱怨旧恶事灵活做人的一个特征。人与人相处,最难得的是将心比心。谁没有过错呢?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是多么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啊!只有既往不咎的人,才可以甩掉沉重的包袱,而大踏步地前进。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对方心存歉疚,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以礼相待,说不定他也能改“恶”从善良。所以,人要有点“不抱怨旧恶”的精神,才能与人和谐相处。
2-6:抱怨别人是惩罚自己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发布,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