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释放攻击性,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像前段时间热播的《无所畏惧2》,还有前几年大火的《延禧攻略》、《我是余欢水》,看剧时观众都大呼过瘾。
剧中主角都有个共同特点:活出了攻击性。
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也想如此,特别是平时不善表达的内向者。
很多内向者不是内心没有情绪,也不是不愿意表达攻击性,更不是没有能力,只是内心有些限制性信念没有解除。
释放攻击性虽然没有那么简单,但也没有那么难。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01、重新定义攻击性
关于攻击性,有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破坏和伤害,是一种主动的施暴行为。
对于攻击性的外在表现形式,也通常被理解为打架、谩骂、爆粗口等等。
特别是那些素性温和害怕冲突,从小到大都没说过脏话的人倍感苦恼。如果要释放攻击性时,势必背负更大压力。
对于自己不认可且过于颠覆本性的事情,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不是行动,而是怀疑和纠结。
怀疑的是,这样做会不会破坏关系?自己会不会遭到报复?
纠结的是,明知道应该释放攻击性,但这不是性格强势的人才能做到的吗,自己也可以吗?非做不可吗?
其实,心理学上的释放攻击性不是要跟谁去争斗,伤害别人。它指的是要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态度,维护好个人边界。
在遭受不公平对待,感觉不舒服时勇于捍卫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压抑和自我攻击。
攻击性从来都不是一个贬义词。
武志红老师曾说:“攻击性就是生命力。”
既然不是伤害别人,那么这种攻击性就是健康的,也是被允许的,不需要有太多顾虑。
02、并不一定要等到强势外向时才能释放攻击性
顾虑解除,接下来就是行动。内心的卡点虽然解决了,能否马上开始行动呢?
很多时候,我们深谙等待之道。等到某个最佳时机,等到条件具备时,才能做那件事。
如果非要等待哪个完美时机,可能永远都不会开始了。
明明当下已经很难过,还要强忍着说再等等,等自己变外向时,就有能力释放攻击性了。
那这段时间受过的伤,忍过的疼要如何消化呢?
不可否认,外向者在表达攻击性时确实有性格优势。平时习惯情绪外放自我表达,“怼人”张口就来。
短视频里,经常看到媳妇怒怼恶婆婆到哑口无言。
评论区高赞留言是会说多说;姐妹你就是我的嘴替;看完了感觉太解气了,神清气爽。
而那些内向者,通常认为自己说话不够伶俐。往往都是事后一段时间,才能反应过来要说些什么。
其实内向者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虽然不像外向者那样快速表达,但能精准感受和描述自己的情绪,逻辑清晰。通俗来说就是说话能说到点子上,只不过需要一点反应的时间。
如果非要勉强自己像外向者一样,学习快速反应,学习所谓的表达技巧,可能越学越内耗。别说释放攻击性,自我攻击反而成了家常便饭。
03、2个小方法,帮你即刻释放攻击性
弗洛伊德曾说:如果一个人不能象征性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释放攻击性要及时,不能一直憋在心里。
以下两个是我实践过,使用起来简单且有效的办法。
1.感到不舒服时,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不需要迂回的表达暗示,直接挑明态度。
比如“你这样说话/这样做让我感到不舒服”;“你这是什么意思?”;“你在勉强我做一些我不愿意做的事情”……
类似这样的即时的直白表达。
不需要妙语连珠,也不需要思考怎么措辞。心里是什么感受,当下立刻说出来。
这样,别人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同时也知道你的边界在哪里。
即使对方最终未必按你说的做,之后也不敢肆意妄为。因为你已经亮明了态度,大多数人都不会硬碰硬。
内向者特别适合这种“一招鲜”的方式,任对方哪种节奏,我自岿然不动。
2.只表达,不解释
当别人提出一个让你为难的要求时,你可以直接说“我帮不了你”,“我不想做”。
不用跟着解释为什么帮不了,不想做。也不用顾虑这样说是不是不好。
因为你的意愿就是最大的理由,你只是尊重自己的意愿而已,不需要向别人交代。
急着解释,只会让对方觉得你心虚,然后加大攻势。反复拉扯之下,按照惯性最终你可能会挺不住而妥协。
比如,闺蜜想找你倾诉,可是当天你加完班到家已经很累了,根本没有精力去回应她的情绪。
这时候如实告知,我今天累了不能承接你的情绪。
不用解释加班到多晚多晚,饭都没顾上吃,也不用表示你有多在乎闺蜜只是今天顾不上倾听。
让子弹飞一会儿,把问题抛还给对方。
一般这种状况下,对方都不会再继续追问。
如果不体谅你,仍然我行我素的,也能通过这个方法把其筛选掉,优化自己的圈子。
写在最后:
释放攻击性这5个字,它不该只停留在电视剧里,也不适合只作为一个普遍认知停留在脑海里。
它是指导工作生活的方法 +论,我们也有能力去践行。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活出攻击性,尽情绽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