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测试 / 伤寒论-辨发汗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伤寒论-辨发汗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开始打字练习

1、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2、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则䭇。

3、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4、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和,便自汗出愈。

5、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无津液,阴阳脉自和者,必自愈。

6、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7、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8、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表和,然后复下之。

10、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11、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12、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13、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14、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伤寒吐下发汗后,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愓者,久而成痿。

16、阳明病,能食,下之不解者,其人不能食,若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17、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疽,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8、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鞕,汗多,极发其汗,亦鞕。

19、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20、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1、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22、吐利发汗后,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2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24、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属桂枝麻黄各半汤。

25、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属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26、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27、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属干姜附子汤。

28、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属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29、发汗若下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属茯苓四逆汤。

30、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属栀子豉汤,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

31、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属栀子豉汤。

32、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33、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属大陷胸汤。

34、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属柴胡桂枝干姜汤。

35、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属旋覆代赭汤。

36、伤寒大下之,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攻痞,解表,宜桂枝汤,用前方,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37、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属白虎加人参汤。

38、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云,顺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讝语者,属大承气汤。

3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又作枯,一云向经。)

40、讝语遗尿,发汗则讝语,下之,则额上生汗,若手足逆冷自汗出者,属白虎汤。

4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而反讝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属栀子豉汤。

42、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43、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44、大汗,若大下而厥冷者,属四逆汤。

4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46、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属桂枝去芍药汤。(促一作纵)

47、若微寒者,属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48、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属葛根黄芩黄连汤。

49、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属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50、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1、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属栀子豉汤。

52、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属栀子厚朴汤。

53、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属栀子干姜汤。

54、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55、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56、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可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57、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58、伤寒十三日,过经讝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属调胃承气汤。

59、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讝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60、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61、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属大陷胸汤证,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62、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用前方,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属半夏泻心汤。

63、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属五苓散。(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64、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属甘草泻心汤。

65、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属赤石脂禹余粮汤,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66、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属桂枝人参汤。

67、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属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属栀子豉汤。

6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属调胃承气汤。

70、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虽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今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属抵当汤。

71、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属桂枝加芍药汤。

72、伤寒六七日,大下,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属麻黄升麻汤。

73、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属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发布,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