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三体、墨子、烈焰(2)
“您不下去投身于这美妙的生活吗?刚刚复活的女性是最渴望爱情的。”墨子指着下面重现生机的大地对汪淼说,“你在这里再待下去没有意义了,游戏已经终结,我是最后的胜者。”
“你的模拟宇宙作为一台机器确实精妙绝伦,但对它做出的预测嘛……哦,我能否使用您那台望远镜观测天象呢?”
“当然可以,你请。”墨子对着大望远镜做了个手势。
汪淼走到望远镜前,立刻发现了问题:“要观测太阳,怎么办呢?”
墨子从一只木箱中拿出了一块黑色圆片,“加上这片烟熏的滤镜。”说着将它插到望远镜的目镜前。
汪淼将望远镜对准已升到半空的太阳,不由赞叹墨子的想象力:太阳看上去确实像一个通向无边火海的孔洞,是一个更大存在的一小部分。但进一步细看时,他发现,这个太阳与自己现实经验中的那个有些不同,它有一颗很小的核心,如果将太阳看成一只眸子,这个日核就像瞳孔。日核虽小,但明亮而致密,包裹它的外层则显得有些缺少实在感,飘忽不定,很像是气态的。而穿过那厚厚的外层能看到内部日核,也说明外层是处于透明或半透明状态的,它发出的光芒,更多的可能是日核光芒的散射。
太阳图像的真实和精致令汪淼震惊,他再次确定,游戏的作者在表面简洁的图像深处有意隐藏了海量的细节,等待着玩家去发掘。
汪淼直起身,细想着这个太阳的结构隐含的意义,立刻兴奋起来。由于游戏时间加速,太阳已移到了西天,汪淼调整望远镜再次对准它,一直跟踪到它落下地平线。夜幕降临,大地上点点篝火与夜空渐密的群星相映。汪淼将望远镜上的黑色滤镜取下,继续观测星空,他最感兴趣的是飞星,很快找到了两个。他只来得及对其中的一个进行大概的观察,天就又亮了,他于是装上滤镜接着观测太阳……汪淼就这样连续进行了十多天的天文观测,享受着发现的乐趣。其实,时间流逝速度的加快是有利于天文观测的,因为这使得天体的运行和变化更加明显。
恒纪元开始后的第十七天,日出时间已过了五个小时,大地仍笼罩在夜幕中。金字塔下面人山人海,无数火把在寒风中摇曳。
“太阳可能不会出来了,同137号文明的结局一样。”汪淼对正在编纂这个世界上第一份万年历的墨子说。
墨子抚着胡须,对汪淼露出自信的笑容,“放心,太阳就要升起,恒纪元将继续,我已经掌握了宇宙机器的运转原理,我的预测不会有错。”
似乎是印证墨子的话,天边真的出现了曙光,金字塔旁边的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那片银白色的曙光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扩展变亮,仿佛即将升起的太阳要弥补失去的时间。很快,曙光已弥漫了半个天空,以至太阳还未升起,大地已同往日的白昼一样明亮。汪淼向曙光出现的远方看去,发现地平线发出刺眼的强光,并向上弯曲拱起,成一个横贯视野的完美弧形,他很快看出那不是地平线,是日轮的边缘,正在升起的是一颗硕大无比的太阳!眼睛适应了这强光后,地平线仍在原位显现出来,汪淼看到一缕缕黑色的东西在天边升起,在日轮明亮的背景上格外清晰,那是远方燃烧产生的烟雾。金字塔下面,一匹快马从日出方向飞驰而来,扬起的尘埃在大地上划出一道清晰的灰线,人群为其让开了一条路,汪淼听到马上的人在声嘶力竭地大喊:
“脱水!脱水!!”
跟着这匹马跑来的,是一大群牛马和其他动物,它们的身上都带着火焰,在大地上织成一张移动的火毯。
巨日已从地平线上升起了一半,占据了半个天空,大地似乎正顺着一堵光辉灿烂的大墙缓缓下沉。汪淼可以清晰地看到太阳表面的细节,火焰的海洋上布满涌浪和旋涡,黑子如幽灵般沿着无规则的路线漂浮,日冕像金色的长袖懒洋洋地舒展着。
大地上,已脱水和未脱水的人都燃烧起来,像无数扔进炉膛的柴火,其火焰的光芒比炉膛中燃烧的炭块都亮,但很快就熄灭了。
巨日迅速上升,很快升到了正空,遮盖了大部分天空。汪淼仰头看去,感觉突然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这之前他是在向上看,现在似乎是在向下看了。巨日的表面构成了火焰的大地,他感觉自己正向这灿烂的地狱坠落!
大地上的湖泊开始蒸发,一团团雪白的水蒸气成蘑菇云状高高升起,接着弥散开来,遮盖了湖边人类的骨灰。
“恒纪元将继续,宇宙是一台机器,我造出了这台机器;恒纪元将继续,宇宙是……”
汪淼扭头一看,这声音是从正在燃烧的墨子发出来的,他的身体包含在一根高高的橘黄色火柱之中,皮肤在发皱和炭化,但双眼仍发出与吞噬他的火焰完全不同的光芒。他那已成为燃烧的炭杆的双手捧着一团正在飞散的绢灰,那是第一份万年历。汪淼自己也在燃烧,他举起双手,看到了两根火炬。
巨日很快向西移去,让出被它遮住的苍穹,沉没于地平线下,下沉的过程很快,大地似乎又沿着那堵光墙升起。耀眼的晚霞转瞬即逝,夜幕像被一双巨手拉扯的大黑布般遮盖了已化为灰烬的世界。刚刚被烧灼过的大地在夜色下发着暗红色的光,像一块从炉中夹出来不久的炭块。汪淼在夜空中看到群星出现了一小会儿,很快,水汽和烟雾遮住了天空,也遮住了处于红炽状态的大地上的一切,世界陷入一片黑暗的混沌之中。一行红色的字出现:
第141号文明在烈焰中毁灭了,该文明进化至东汉层次。
文明的种子仍在,她将重新启动,再次开始在三体世界中命运莫测地进化,欢迎您再次登录。
汪淼摘下v装具,精神上的震撼稍稍平息后,又一次有了那种感觉:《三体》是故意伪装成虚假,但拥有巨大纵深的真实;而眼前的真实世界,倒像一幅看似繁复庞杂实则单薄表浅的《清明上河图》。
第二天汪淼去纳米中心上班,除了因他昨天没来导致的一些小小的混乱外,一切如常。他发现工作是一种有效的麻醉剂,投身于其中,就暂时躲开了那噩梦般的困扰。一整天他有意使自己保持忙碌状态,天黑后才离开实验室。
一走出纳米中心的大楼,汪淼又被那噩梦的感觉追上了,他觉得布满群星的夜空像一面覆盖一切的放大镜,他自己是镜下的一只赤裸的小虫,无处躲藏。他必须再为自己找些事情做,想到应该再去看看杨冬的母亲了,就驱车来到了叶文洁家。
杨母一个人在家,汪淼进去时她正坐在沙发上看书,他这才发现她的眼睛既老花又近视,看书和看远处时都要换戴眼镜。杨母见到汪淼很高兴,说他的气色看上去比上次好多了。
“都是因为您的人参。”汪淼笑笑说。
杨母摇摇头,“那东西成色不好,那时,在基地周围能采到很好的野山参,我采到过一枝有这么长的……不知现在那里怎么样,听说已经没有人了。唉,老了,最近总是在想以前的事。”
“听说在‘文革’中,您吃过不少苦。”
“听小沙说的吧?”杨母轻轻摆摆手,像拂去面前的一根蛛丝,“过去了,都过去了……昨天小沙来电话,急匆匆的,说些什么我也听不明白,只听出来你好像遇到什么事。小汪啊,其实,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会发现当年以为天要塌下来的那些大事,其实没有什么的。”
“谢谢您。”汪淼说,他又感到了那种难得的温暖。现在,眼前这位历经沧桑变得平静淡泊的老人,和那位无知而无畏的大史,成了他摇摇欲坠的精神世界的两根支柱。
杨母接着说:“说起‘文革’,我还是很幸运的,在活不下去的时候,竟意外地到了一个能活下去的地方。”
“您是说红岸基地吗?”
杨母点点头。
“那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最初还以为纯属传说呢。”
“不是传说,要是想知道,我给你讲讲自己经历过的那些事。”
杨母这一说令汪淼有些紧张。“叶老师,我只是好奇而已,要是不方便就算了。”
“哦,没什么的,就当我找人说说话吧,我这阵子也确实想找人说说话。”
“您可以到老年活动室什么的去坐坐,多走动走动总是不寂寞。”
“那些退休的老家伙好多都是我在大学的同事,但总是同他们融不到一块儿,大家都喜欢念念叨叨地回忆往事,但都希望别人听自己的,而对别人说的都厌烦。红岸那些事,也就你感兴趣了。”
“现在说总还是有些不方便吧?”
“那倒是,毕竟还属于机密。不过那本书出了以后,许多亲历过的人也都在说,都是公开的秘密了。写那本书的人很不负责任,他的目的先放到一边,书中的许多内容也与事实有很大出入,纠正一下也是应该的。”
于是,杨母向汪淼讲述了那段还未尘封的往事。
第20章 红岸之二(1)
刚进入红岸基地时,叶文洁没有被分配固定工作,只是在一名安全人员的监视下干一些技术上的杂事。
早在上大二时,叶文洁同后来的研究生导师就很熟悉。他对叶文洁说,研究天体物理学,如果不懂实验技术,没有观测能力,理论再好也没有用,至少在国内是这样。这与她父亲的观点倒是大相径庭,但叶文洁是倾向于同意这种看法的,她总感觉父亲太理论了。导师是国 电天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在他的影响下,叶文洁也对射电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因此自学了电子工程和计算机专业[4],这是该学科实验和观测的技术基础。在读研究生的两年中,她同导师一起调试国内第一台小型射电望远镜,又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经验。没有想到,她的这些知识竟在红岸基地派到了用场。
叶文洁最初在发射部做设备维护和检修,很快成了发射部不可缺少的技术骨干,这让她有些不解。她是基地里唯一不穿军装的人,更由于她的身份,所有人都同她保持距离,这使得她只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以排遣孤寂。但这也不足以说明问题,这毕竟是国防重点工程,难道这里的技术人员就那么平庸,非要让她这个非工科出身也没有工作经验的人轻易代替吗?
她很快发现了一些原因。与表面看到的相反,基地配备的都是二炮部队最优秀的技术军官,这些卓越的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师,她再学一辈子可能也赶不上。但基地地处偏僻,条件很差,而且红岸系统的主要研制工作已经结束,只是运行和维护,在技术上也没有什么做出成果的机会,大多数人都不安心工作,他们知道,在这种最高密级的项目里,一旦进入技术核心岗位,就很难调走。所以人们在工作中都故意将自己的能力降低很多,但还不能表现落后,于是领导指挥向东,他就卖力气地向西,故意装傻,指望领导产生这样的想法:这人也尽力了,但就这么点能力和水平,留他没什么用,反而碍手碍脚的。
许多人真的这样成功地调离了。在这种情况下,叶文洁不知不觉中成了基地的技术中坚。但走到这个位置的另一个原因却令她百思不得其解:红岸基地至少在她接触的部分,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先进技术。
进入基地后,叶文洁主要在发射部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她的限制渐渐放松,那名时刻陪着她的监视人员也取消了,她可以接触红岸系统的大部分结构,也可以阅读相应的技术资料。当然,禁止她接触的东西还是有的,比如计算机控制部分,就绝对禁止她走近。但叶文洁后来发现,那一部分对红岸系统的作用远没有她以前想象的那么大。比如发射部的计算机,是三台比djs130还落后的设备,使用笨重的磁心存储器和纸带输入,最长的无故障小时数不超过十五小时。她还看到过红岸系统的瞄准部分,精度很低,可能还不如一门火炮的瞄准装具。
这天,雷政委又找叶文洁谈话。现在,在她的眼中,杨卫宁和雷志成换了个位置。在这个年代,作为最高技术领导的杨卫宁在政治上的地位并不高,离开技术就没有什么权威了,对部下也只能小心翼翼的,连对哨兵说话都要客气些,否则就是知识分子对“三结合”和思想改造的态度问题。于是,遇到工作上不顺心的时候,叶文洁就成了他唯一的出气筒。但随着叶文洁在技术上变得越来越重要,雷政委渐渐改变了最初对她的粗暴和冷漠,变得和蔼起来。
“小叶啊,到了现在,对发射系统这块你已经很熟悉了,这也是红岸系统的攻击部分,是它的主体,说说你对这套系统的整体看法?”雷政委说,他们这时坐在雷达峰的那道悬崖前,这里是基地最僻静的所在。那笔直的绝壁似乎深不见底,最初令叶文洁胆战心惊,但现在她很喜欢一个人到这里来。
对雷政委的问话,叶文洁有些不知所措。她只负责设备的维护和维修,对红岸系统的整体情况,包括它的作用方式、攻击目标等,一概不知,也不允许她知道,每次常规发射她都不能在场。她想了想,欲言又止。
“大胆说吧,没关系。”雷政委扯下身边的一根草在手里摆弄着说。
“它……不过就是一台无线电发射机嘛。”
“不错,它就是一台无线电发射机。”雷政委满意地点点头,“你知道微波炉吗?”
叶文洁摇摇头。
“西方资产阶级的奢侈玩意儿,用微波被吸收后产生的热效应加热食物。我以前在的那个研究所,为了精密测试某种元件的高温老化,从国外进口了一台。我们下了班也用它热馒头、烤土豆,很有意思,里面先热,外头还是凉的。”雷政委说着站了起来,来回踱步,他走得如此贴近悬崖边缘,令叶文洁十分紧张,“红岸系统就是一台微波炉,加热的目标是敌人在太空中的航天器。只要达到0.1~1瓦/平方厘米的微波能量辐射,就可直接使卫星通信、雷达、导航等系统的微波电子设备失效或烧毁。”
叶文洁恍然大悟。红岸系统虽然只是一台电波发射机,但并不等于它就是个寻常之物,最令她吃惊的是它的发射功率,竟然高达二十五兆瓦!这不仅远大于所有的通讯发射功率,也大于所有的雷达发射功率。红岸系统由一组庞大的电容提供发射能量,由于功率巨大,它的发射电路也与常规的有很大不同。叶文洁现在明白了这种超大发射功率的用途,但她立刻想到了一个问题:
“系统发射的电波,好像是经过调制的?”
“是的,但这种调制与常规无线电通讯完全不同,不是为了加载信息,而是用变化的频率和振幅突破敌人可能进行的屏蔽防护,当然,这些还都在试验中。”
叶文洁点点头,以前心中的许多其他疑问现在也都得到了解答,“最近,从酒泉发射了两颗靶标卫星,红岸系统进行的攻击试验,完全成功,摧毁了目标,使卫星内部达到了近千度的高温,搭载的仪器和摄影设备全部被破坏。在未来的实战中,红岸系统可以有效打击敌人的通信和侦察卫星,像美帝目前的主力侦察卫星kh[8],和即将发射的kh[9],苏修那些轨道更低的侦察卫星就更不在话下了。必要的时候,还有能力摧毁苏修的礼炮号空间站和美帝计划于明年发射的天空实验室。”
“政委,你在对她说些什么?”有人在叶文洁身后说。她转身一看,是杨卫宁,他盯着雷政委,目光很严厉。
“我这是为了工作。”雷政委扔下一句话,转身走了。杨卫宁无言地看了叶文洁一眼,也跟着走去,只丢下叶文洁一人。
“是他把我带进基地的,可到现在他还是不信任我。”叶文洁悲哀地想,同时在为雷政委担心。在基地,雷志成的权力大于杨卫宁,各项重大事务政委有最终决定权。但刚才他匆匆离去的样子,显然是觉得在总工程师面前做错了什么事,这让叶文洁确信他将红岸的真实用途告诉自己,可能只是个人的决定。对于他这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看着雷政委那魁梧的背影,叶文洁心中涌上了一股感激之情,对于她,信任无疑是一种不敢奢望的奢侈品。与杨卫宁相比,雷志成是叶文洁心目中真正的军人,有着军人的坦诚和直率,而杨卫宁只是一个她见过很多的这个时代典型的知识分子,胆小谨慎,只求自保平安。虽然叶文洁理解他,但与他本来就很远的距离更拉远了。
第21章 红岸之二(2)
第二天,叶文洁被调离了发射部,安排到监听部工作。她原以为这与昨天的事有关,是将她调离红岸的核心部门,但到监听部后,才发现这里更像红岸的核心。虽然两个部门在设备系统上有重叠之处,比如共用同一个天线,但监听部的技术水平比发射部要先进一个层次。
监听部有套十分先进的电波灵敏接收系统,从巨型天线接收到的信号通过红宝石型微波激射器放大――为了抑制系统本身的干扰,竟将接收系统的核心部分浸泡于-269c的液氦中,液氦由直升机定期运来以补充消耗。这使得系统具有极高的灵敏度,能够接收到很微弱的讯号。叶文洁不禁想,如果用这套设备从事射电天文研究,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监听部的计算机系统也远比发射部庞大复杂,叶文洁第一次走进主机房时,看到一排阴极射线管显示屏,她惊奇地发现,屏幕上竟滚动着一排排程序代码,可以通过键盘随意进行编辑和调试。而她在大学里使用计算机时,代码都写在一张张打格的程序纸上,再通过打字机噼噼啪啪地打到纸带上。她听说过从键盘和屏幕输入这回事,现在竟然真的看到了。但更令她吃惊的是这里的软件技术,她知道了一种叫fortran的东西[5],竟能用接近自然语言的代码编写程序,能将数学公式直接写到代码里!它的编程效率比机器码汇编不知高了多少倍。还有一种叫数据库的东西,竟能那样随心所欲地操纵海量数据。
两天后,雷政委又找叶文洁谈话,这次是在监听部的主机房里,在那一排闪着绿光的计算机显示器前。杨卫宁坐在距他们不远处,既不想参加他们的谈话,又不能放心离开,这令叶文洁感到很不自在。
雷政委说:“小叶,现在我向你说明监听部的工作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对敌人的太空活动进行监视,包括监听敌人航天器与地面和航天器间的通讯,与我航天测控部门配合,锁定敌航天器的轨道位置,为红岸系统的作战提供依据,可以说,是红岸的眼睛。”
杨卫宁插进来说:“雷政委,我觉得你这样不好,真的没必要对她说这些。”
叶文洁看看不远处的杨卫宁,不安地说:“政委,如果不适宜让我了解,就……”
“不,不,小叶,”雷政委抬起一只手制止叶文洁说下去,转身对杨卫宁说,“杨总,还是那句话,为了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小叶的作用,她该知道的还是得知道。”
杨卫宁站了起来,“我要向上级汇报!”
“这当然是你的权利。不过,杨总,请你放心,对这事,我负一切责任。”雷政委平静地说。
杨卫宁起身悻悻地离去。
“你别在意,杨总就这样,过分谨慎,有时工作放不开手脚。”雷政委笑着摇摇头,然后直视着文洁,语气郑重起来,“小叶,最初带你来基地,目的很单纯:红岸监听系统经常受到太阳耀斑和黑子活动产生的电磁辐射的干扰,我们意外地看到了你的那篇论文,发现你对太阳活动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国内,你提出的预测模型是最准确的,所以就想让你协助解决这个问题。但你来了后,在技术上表现出了很强的工作能力,所以我们决定让你承担更多、更重要的工作。我是这么打算的:让你先到发射部,再到监听部,对红岸系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熟悉,至于以后安排什么工作,我们再研究。当然,你也看到了,这有阻力,但我是信任你的。小叶,这里要说明,到目前为止,这种信任还只是我个人的,希望你能努力工作,最后赢得组织上的信任。”雷政委把一只手放到叶文洁的肩上,她感到了这只有力的手传递的温暖和力量,“小叶啊,告诉你我的一个真切的希望吧:希望有一天,能称呼你叶文洁同志。”
雷政委说完站起来,迈着军人的稳健步伐离去。叶文洁的双眼盈满了泪水,透过眼泪,屏幕上的代码变成了一团团跳动的火焰。自父亲死后,这是她第一次流泪。
叶文洁开始熟悉监听部的工作,她很快发现,自己在这里远不如在发射部顺利,她已有的计算机知识早已落后,大部分软件技术都得从头学起。虽然有雷政委的信任,但对她的限制还是很严的,她可以看程序源代码,但不许接触数据库。
在日常工作中,叶文洁更多是接受杨卫宁的领导,他对她更加粗暴了,动不动就发火。雷政委多次劝他也没用,好像一见到叶文洁,他就充满了一种无名的焦虑。
渐渐地,叶文洁在工作中发现的许多不可理解的事,使她感觉到红岸工程远比她想象的复杂。
监听系统接收到一系列值得注意的信息,经过计算机译解,发现是几幅卫星照片,很模糊,送到总参测绘局判读,发现均为我境内重要目标,其中有青岛军港和几个大三线重点军工企业的照片。经过分析,确认这些照片来自美国的kh9侦察卫星。第一颗kh9刚刚完成试验发射,主要是以胶片舱回收方式传递情报,但也在进行更加先进的无线电数码传递试验,由于技术不成熟,传送频率较低,所以信息泄漏较大,能被红岸系统接收到。由于是试验传送,加密级别较低,能够被破解,这无疑是最重要的监视对象,是了解美国太空侦察系统不可多得的机会。可是第三天,杨卫宁竟命令转移监听频率和方向,丢开了这个目标,叶文洁总觉得这不可理解。
另一件事则令她震惊:虽然身在监听部,但发射部有些事情还让她去做。一次,她无意中看到了未来几次发射计划的频率设置,发现在第304、318和325次发射中,确定的发射频率已低出了微波范围,不可能在目标上产生任何热效应。
这天,突然有人通知叶文洁到基地总部办公室去,从那名军官的语气和神色中,叶文洁感到了不祥。
走进办公室后,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出现了:基地的主要领导都在场,还有两名不认识的军官,一看就是更高一级部门来的人,所有人冰冷的目光聚焦到她身上。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形成的敏感告诉她,今天倒霉的人可能不是她,她最多是一个陪葬品。她看到雷志成政委坐在一角,神色黯然。他终于要为对我的信任付出代价了,这是叶文洁心中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她在一瞬间暗下决心,为了不牵连到雷政委,一定要将事情向自己身上揽,甚至不惜说谎。但她没有想到第一个开口的竟然就是雷政委,他的话更是完全出乎自己的预料。
“叶文洁,首先声明,我是不同意这么做的,下面的决定是杨总工程师请示上级后做出的,他将对后果负完全责任。”说完他看了杨卫宁一眼,后者郑重地点点头,“为了更好地发挥你在红岸基地的作用,这些天来,经过杨总工程师反复向上级请示,兵种政治部派来的同志也了解了你的工作情况,”他指了指那两名陌生的军官,“经过上级同意,我们决定将红岸工程的真实情况告诉你。”
过了好半天,叶文洁才明白了雷政委这话的含意:他一直在欺骗她!
“希望你珍惜这次机会,努力工作,立功赎罪。今后,你在基地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任何反动行为都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雷政委盯着叶文洁厉声说道,与以前叶文洁眼中的他相比仿佛换了一个人,“听明白了吗?那好,请杨总工程师为你介绍红岸工程的情况吧。”
其他人纷纷离去,办公室中只剩下杨卫宁和叶文洁两人。
“如果你不同意,现在还来得及。”杨卫宁说。
叶文洁知道这话的分量,也理解了杨卫宁这些天见到她时的那种焦躁。为了在基地发挥她的才华,必须让她知道红岸工程的真实情况,但这又意味着叶文洁走出雷达峰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将不复存在,红岸基地将是她一生最终的归宿。
“我同意。”叶文洁轻轻地,但坚定地说。
于是,在这个初夏的黄昏,在巨型天线风中的轰鸣声和远方大兴安岭的松涛声中,杨卫宁向叶文洁讲述了真实的红岸工程,这是一个比雷志成的谎言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时代神话。